首頁>專題>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熱議解讀 熱議解讀
攜手發展 互利共贏——中非合作激活非洲發展原動力
新華社內羅畢8月29日電 特稿:攜手發展 互利共贏——中非合作激發非洲發展原動力
新華社記者盧朵寶
英國詩人奧登曾寫過這樣一首詩:“我愛你,親愛的,我愛你;一直愛到中國與非洲相遇,愛到大河跳上了山頂,鮭魚來到大街上歌唱……”
如今,詩人眼中絕無可能的“相遇”,早已成為現實。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產業產能合作方興未艾、金融投資創新層出不窮……中非務實合作穩步推進、碩果累累,為非洲這片蘊藏無限潛能的大陸插上騰飛的翅膀。
基礎設施:打通經濟血脈
“要想富,先修路。”這條中國發展“金律”如今也在非洲國家落地生根。
肯尼亞阿西里弗小鎮的基梅烏經營著五金生意,讓他沒想到的是,一條鐵路的開通,為他帶來了300多公里以外的客戶,公司收入節節攀升。
蒙內鐵路,全長約480公里,連接肯尼亞東部港口城市蒙巴薩與首都內羅畢,由中國路橋公司承建。去年5月底開通后,港口物資到東非腹地的運輸效率迅速提升,物流成本大大縮減,沿線商貿發展隨之提速。
西非國家剛果(布),中企承建的國家一號公路南起該國經濟中心黑角,北至首都布拉柴維爾,通車后極大縮短了貨物從黑角深海港運往首都的時間,帶動了沿線村鎮經濟發展,成為剛果(布)的“生命線”。
在剛果(布)裝備和公共工程部部長埃米爾·烏奧索看來,這條承載著國家發展之夢的公路,“是剛果(布)人民和貧困做斗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程”。
突破基建瓶頸,打通經濟血脈,這是非洲國家的共同心愿。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之際,中方宣布實施中非“十大合作計劃”。截至今年3月,超90%已落實或做出安排,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已竣工或加速推進。
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韋,由中企承建的卡里巴南岸水電站擴機項目今年3月竣工,卡里巴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由75萬千瓦提升至105萬千瓦,為津巴布韋增加了20%至30%電力供應,有力緩解了該國電力短缺的局面。
非洲中部的喀麥隆,第一艘商船于3月順利抵達由中國港灣承建的克里比深水港。新港口將帶動克里比逐步發展為物流和工業園區,可可、木屑等加工廠接連落成,銀行、食宿等配套服務相繼到位……曾經的無人區如今欣欣向榮。
從鐵路、公路到機場、港口、水電站,中國承建的基礎設施項目遍布非洲大陸。以基建為起點,非洲國家正把資源稟賦和人口紅利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跟上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產能合作:盤活經濟資源
15世紀初,明朝航海家鄭和率船隊抵達東非海岸,帶去的瓷器成為當地彌足珍貴的中國印記。如今,中國陶瓷產業在這里煥發著新的生機。
距離內羅畢70多公里,有一家名為特福陶瓷的中國瓷磚廠,這里生產的瓷磚質量上乘,紋飾精美,很受當地民眾歡迎,經常供不應求。
自2009年起,中國連續9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對非投資累計超過1000億美元。在中非合作熱潮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赴非投資興業,其中不少像特福陶瓷一樣在非洲實現生產、銷售一條龍。
非洲國家工業化的第一步,正是要發展滿足本國市場所需的制造業,以本國生產的工業制成品替代原來的進口貨,為產業升級打下基礎。在中非產能合作的推動下,“非洲制造”破繭而出。
在位于盧旺達首都基加利的C&H服裝廠,廠長安雅雯告訴記者:“在我們來之前,盧旺達沒有真正成規模的服裝廠,只有小作坊,生產能力有限,只能生產小規模訂單。”
如今,這家現代化工廠擁有5條生產線、雇用1200名當地員工,所生產的服裝20%在盧旺達國內銷售,80%出口歐美國家。當地人說,中國人開辦的服裝廠幫他們打出了“盧旺達制造”的品牌。
與之相似的是中國私營制鞋廠華堅集團在埃塞俄比亞的工廠,這家工廠解決了當地6000多人的就業,每年向歐美國家出口超過500萬雙鞋……
華堅集團的鞋廠設立在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內,這一工業園由中企建設運營,已有80多家企業入駐,絕大多數來自中國。由于東方工業園的樣板效應,埃塞政府已開始在全國大力推進工業園建設。
產業園區是中非投資合作的新模式,更是中非產能合作的新平臺。目前中非共建產業園總數已過百,其產業集群和經濟輻射效應不斷顯現,中國正兌現著支持非洲工業化的承諾。
金融合作:增強造血功能
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過去,剛果(布)銀行業幾乎被西方銀行壟斷,過高的金融服務門檻使得只有10%的人口擁有銀行賬戶。自3年前第一家中剛合資銀行中剛非洲銀行成立以來,這一局面正悄然變化。
“中國人來到剛果(布)辦銀行遵循普惠金融理念,不僅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在費用上更加親民,讓很多普通百姓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銀行卡。”中剛非洲銀行營業部副主管馬彥杰說。
剛果(布)總統薩蘇說,金融領域是中非加強雙邊合作的重要載體,希望這家銀行將服務擴展至整個非洲大陸。
除提供金融服務之外,中非金融合作著力擴寬領域、創新形式。截至去年底,中國第一支專注于對非投資的股權基金——中非發展基金,已對36個非洲國家投資91個項目,總投資額45億美元,開發板塊涵蓋農業民生、基礎設施、產能合作、資源開發等多個領域。
中非發展基金通過資本金投入,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非洲,支持項目持續運作,創造就業,增加出口和稅收,增強投資目的地國家的自我發展能力。這一模式不增加東道國債務負擔,有助于實現自我良性發展,受到非洲國家普遍歡迎。
在中非發展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絲路基金等主權基金的帶動下,民間資本也開始大量涌入非洲,中國企業在非融資模式也由國家主權擔保融資向商業融資轉變。
展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經濟發展根基,加快推進工業化對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多樣的金融合作帶來源頭活水……隨著中非合作走深走實,非洲大陸正更加依靠逐漸生發的內在活力,走出一條繁榮和希望之路。(參與記者:趙嫣、金正、王小鵬、喬本孝、王松宇、張玉亮、張保平、王守寶、呂天然、荊晶、吳長偉)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