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鋪設網絡“盲道” 打造電子“拐杖”
手機安上讀屏軟件,視障人士點擊屏幕就能聽到手機里的內容;網上下載語音文字互轉工具,聽障人士可以“聽語音”“打電話”;通過互聯網,肢體殘疾人士有了就業新渠道新平臺,提升了參與感……
今年8月1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已施行6周年。其中,便于殘疾人等社會成員“自主安全”交流信息的要求,正不斷走進生活、變為現實,讓殘疾人可以更方便地上網、更自如地用網。當然,讓殘疾人上網“無障礙”,更好地享受互聯網紅利,還需加把勁。
手機有讀屏 上網成“剛需”
“我們和大家用一樣的手機和軟件,會上微信、QQ,也會上網買東西。”來自湖北孝感的劉彪是一名視障人士。他熟練地使用著一臺智能手機,手指點擊屏幕,觸碰到的文字信息就會被讀出來。原來,他開啟了手機中為視障人士設計的“旁白”功能。讀屏語速比正常語速快很多,但劉彪已經習慣,可以保證他的“閱讀”速度和“明眼人”差不多。
互聯網以視覺為主要呈現,對視障人士而言使用門檻很高。手機讀屏軟件,成為聯結視障人士與互聯網的紐帶,開設了網上“盲道”。電子屏上的內容可以轉化成聲音,文字、標點、表情等都可以讀出來。“之前的娛樂方式就是聽聽收音機,有了手機后還可以玩游戲;以前怕收到假幣,有網絡付款以后,也不用擔心認錢難的問題。”在劉彪看來,互聯網已成為殘障人士的“剛需”。
以視障人士為例,騰訊酷鵝用戶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視障網民移動資訊行為洞察報告》顯示,95%的視障網民使用手機上網,手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聊天、社交、網購、音樂、生活服務,其中對網購、音樂、生活服務的需求高于正常視力網民。
互聯網不僅為殘疾人提供了生活便利,還帶來了工作機會。來自內蒙古的楊悅是一名肢體殘疾女孩,“以前不愛說話,中專畢業以后,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2017年底,楊悅參與了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發起的“集善扶貧健康行·互聯樂業”殘疾人網絡就業基地項目,接受培訓、考核后,進入京東微工大數據標注業務組就業,當上了人工智能系統的“啟蒙老師”。
楊悅的工作內容,包括根據提示選出圖片名稱、將圖片中的衣服按多種屬性進行分類,之后平臺將利用這些數據標注訓練計算機的識圖能力。“人工智能、大數據,天天在新聞上聽,原來感覺離我太遙遠。沒想到,現在自己用互聯網養活自己,還幫助了新科技發展。”
“隨著很多工作互聯網化,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會依靠網絡就業生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秘書長助理劉亞衡說,應該對殘疾人進行適當形式的組織培訓,而不是僅僅把他們推上互聯網平臺。
“建立殘疾人網絡就業基地,可以為一些有條件的殘疾人提供集中化、規模化和高效化的就業平臺。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整合資源,努力促進殘疾人使用互聯網,享受更多互聯網紅利。”南京大學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沛說。
清除“攔路虎” 還需加把勁
今年4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官方微博發布了一份“無障礙購物榜單”,淘寶、京東、天貓等網購平臺入選。這份榜單是該校公益團隊“盲盲仁海”的調研成果。
“盲盲仁海”在調研中發現,雖然大部分主流購物平臺都有無障礙設計,但還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比如,網購平臺更新與讀屏軟件開發不同步,導致讀屏軟件無法適配;界面信息元素無法讀取,視障用戶觸摸后沒反應或只能聽到一串“亂碼”;退貨無法獨立操作,必須依靠正常視力者輔助……
圖片驗證碼,也成了很多視障人士上網的“攔路虎”。信息無障礙研究會首席專家張昆認為,現在雖然有識圖軟件、遠程志愿者幫助識別驗證碼,但“依然存在安全風險,只是權宜之計”。還有一些產品可能“好心辦壞事”。比如在設置讀屏文本時,擔心視障者不了解功能用法,設置了一大段說明文本,反而導致信息過載。
分享互聯網紅利,一個也不能少。2012年,國務院頒布《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2012年,工信部發布《網站設計無障礙技術要求》;2016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布《關于加強網站無障礙服務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無障礙建設也提出了明確要求,推動無障礙建設加快前進。
《2018年視障網民移動資訊行為洞察報告》指出,網頁(Web)無障礙技術已沉淀多年,相對成熟,移動應用程序(APP)產品無障礙成為必備需求。最近,騰訊公司推出新版QQ空間,通過人工智能理解圖像內容并組織語言描述圖片。只要在QQ空間APP點擊圖片,讀屏軟件便會讀出人工智能生成的一句圖片描述,幫助視障人士“看到”網友分享的圖片。
張昆說:“如果單純通過公益活動實踐無障礙,既缺少理論根基,也難有技術沉淀。無障礙理念的核心,是‘每個人都能平等使用’,應得到社會各界重視,在政策、技術上不斷進步和完善。”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互聯網 殘疾人 人士 手機 視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