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蒙古族傳統文化以全新姿態回歸草原
草原的夏日清晨,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香,蒙古包外的拴馬樁上早已拴好兩匹馬。5歲的阿拉木斯背著小書包蹦蹦跳跳走出蒙古包,在父親的幫助下跨上馬背,出發去9公里外的幼兒園……
阿拉木斯的家在內蒙古自治區東烏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蘇木巴達拉胡嘎查。他從4個月前開始獨立策馬,未摔一跤,顯示了極好的天賦。他的父親賽音烏力吉每次都會騎上另一匹馬,一路護送兒子到達幼兒園。
網民們還在為“內蒙古人上班到底騎不騎馬”展開討論的今天,騎馬——這項曾因機動車的普及而幾乎要消失的草原“技藝”,像諸多蒙古族傳統文化一樣,正在“絕地重生”。
“爸爸送我,我就能騎馬上學,媽媽送我,我就坐車來上學。”阿拉木斯盤腿坐在地上搓著小手害羞地說,他更喜歡爸爸接送他上下學。
在內蒙古一些城鄉,將騎馬上學當成一件有趣的事情來做的不只是賽音烏力吉父子。近兩年,每逢新學期開學之日,網絡上就會出現孩子騎馬來報到的照片。在路人鏡頭里的他們,身著蒙古袍,騎馬走在城市的非機動車道上,吸引過往行人的目光。對于這些馬背民族的后裔來說,開學第一天騎馬上學是一件具有重要儀式感的事情。
在傳統文化正在逐漸回歸與興盛的當今中國,作為蒙古民族標簽的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在沉寂幾十年后,以全新的姿態回歸草原。
“馬,以前是生產生活離不開的工具,而現在更像是牧民的心愛寵物。”33歲的牧民巴雅爾說。
這位蘇尼特左旗巴音烏拉蘇木賽罕塔拉嘎查的牧民不僅養著30多匹蒙古馬,還花10多萬元買了3匹阿拉伯馬。他并不指望靠這些馬匹掙錢,純粹是出于心底的喜歡。而像他一樣,將馬當作蒙古民族文化符號來養的人,在草原上越來越多。
與草原上的駿馬一起華麗“轉身”的還有傳統蒙古馬鞍。這個從前被隨手放置在門外的馬具,如今“變身”為精美的藝術品,“登堂入室”占據家里最顯眼的位置。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草原,很多蒙古族人家的門廳或客廳里都擺放著一副鑲金鍍銀、雕刻花紋的精美馬鞍。這些華麗的馬鞍,有的擁有百年歷史,有的擁有不菲身價,價格從數千元到10多萬元不等。
48歲的蒙古族牧民烏尼爾德力格爾,從堆放舊物的倉房里特意翻出父親年輕時用的舊馬鞍給記者看。當年的草原匠人用傳統工藝打造的這副馬鞍,雖顯陳舊,但質地考究、工藝精湛。
“找個手藝人修復一下舊馬鞍,擺到新裝修的家里。”這位生活在東烏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蘇木布力彥嘎查的牧民說,對于當今的蒙古族人來說,馬鞍不僅是馬具,還是最能代表蒙古族文化的工藝品。這些擺放在家里的珍貴馬鞍,只有逢年過節或者參加那達慕大會的時候,才會被放在馬背上使用。
“80后”設計師干德格的蒙古包制作工廠雖然早在12年前就已建立,但近兩年才迎來真正的“黃金期”。蒙古包伴隨蒙古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但從30多年前開始,逐漸淡出草原人的生活,被更加舒適的磚瓦房取代。如今,草原上的蒙古包又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牧民的磚瓦房旁邊出現了嶄新的蒙古包,它幾乎成為草原人家的標配。
“蒙古包重現草原,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不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蒙古包的與時俱進。”干德格說,傳統的蒙古包使用的羊毛氈子容易生蟲子,防雨、防風效果不佳,而如今的蒙古包使用人造纖維制成的氈布,外層蓋上涂著乳膠漆的帆布,門窗雕花,既時尚又實用,極具草原特色。(柴海亮、勿日汗)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草原 蒙古族 蒙古包 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