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探訪“中國聲谷”:自然語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中新網合肥8月22日電(記者 張俊)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日新月異,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汽車……人工智能的應用正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記者日前走進安徽合肥“中國聲谷”,探訪自然語言理解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人工智能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認知智能,這其中就包括自然語言理解。“在業界,自然語言理解也被稱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一顆明珠。”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宗成慶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基礎扎實
“所謂自然語言就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語言,我們希望未來計算機能夠像人一樣,能夠理解人寫的東西,能夠聽懂人所說的話,能夠知道人的想法。”宗成慶表示,目前,包括機器翻譯、人機對話、文本數據挖掘等等相關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開發,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個高校、研究機構和科技企業熱門的研究領域。
宗成慶告訴記者,在自然語言理解這個領域,中國與國際上最先進的水平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國際領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在自然語言理解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研究上,中國與國際上的起步是同期的;另一方面,近年來,濃厚的科研氣氛和環境也為研究提供了基礎條件。
“學術界和企業界,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在現在這樣的技術水平上,一步一步做下去,我相信一定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對于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宗成慶充滿信心。
小語種翻譯技術為經濟文化交流搭建橋梁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語音翻譯機等產品已經開始應用。而小語種翻譯卻面臨著許多難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使用人群比較少,語言研究的資源匱乏。作為中國小語種翻譯技術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宗成慶認為加強對小語種理解和翻譯技術的研究意義非常重大。
宗成慶表示,語言是溝通的橋梁,如果連語言障礙也突破不了,那么在經濟貿易、文化、旅游和體育等方面的交流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然而語言的理解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問題。到現在為止,從技術上還沒有最好的解決辦法,所以它改進空間還是相當大的,尤其涉及到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
“翻譯三個基本的要求是‘信達雅’,我個人認為現在機器翻譯的水平基本上在‘信’的層次上。”宗成慶說,翻譯并不是詞和詞、句子和句子之間的對應關系,很多時候是涉及到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
語言處理是非常朝陽的產業。宗成慶認為,一方面要跟隨世界潮流,跟蹤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另外一方面,要腳踏實地,立足于企業,鎖定一個方向領域,清楚地認識到技術的上限能到什么樣的水平,而不是忽悠現在根本達不到的狀態。
智能寫作技術發展需要發揮集體智慧
中國聲谷作為中國唯一定位于智能語音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產業基地,近年來也在不斷擴展產業生態。今年6月30日,中國智能寫作產業聯盟成立,包括中國聲谷、科大訊飛和金山軟件等17家人工智能領域產業基地及企業成為中國智能寫作產業聯盟首批理事單位。
“國內形成智能寫作產業聯盟,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在談到聯盟發展時,宗成慶表示,因為很多時候學術研究和企業只能解決單方面問題,大家齊心協力,優勢互補,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大。
宗成慶認為,產業要發展一定是產學研結合的,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只要規則定好,包括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利益互惠的問題,這樣就能發揮國內學術界和企業界集體的智慧。”
“中國聲谷”搭建人工智能產業基地
“中國聲谷”是由國家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點合作項目,是中國首個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
工信部旗下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城市發展白皮書》顯示,合肥已經躋身國內人工智能的“五強”城市。工信部一所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張熠天介紹,目前,安徽通過打造“中國聲谷”,產業配套的完備性與創新性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在工信部開展的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項目申報工作中,安徽創新項目數量僅次于廣東和北京,全國排名第三。
安徽先后印發《支持中國聲谷建設若干政策》、《中國(合肥)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基地(中國聲谷)發展規劃(2018—2025年)》,提出從2017到2020年,安徽每年出2億元,合肥市每年出6億元,支持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推廣。
“‘中國聲谷’有很多配套政策,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環境。”宗成慶認為,安徽合肥有中國科學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這樣優秀的高校和研究機構,這里有優秀的人才和專家,也有優秀的成果,如果能夠在“中國聲谷”發揮作用,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對于我個人和團隊來講,我很愿意將合適的項目帶到‘中國聲谷’落地。”宗成慶說。
目前,“中國聲谷”與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已建立合作關系,下一步將就產業的核心技術開發、技術孵化轉化、產品應用開發等項目進行深入合作,以尋求建立產學研互通平臺。
編輯:曾珂
關鍵詞:自然語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中國聲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