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寧夏政協調研科技創新發展小記:給科研人員“松綁”
給科研人員“松綁”
——寧夏政協調研科技創新發展小記
人民政協報 張倩 記者 范文杰
取土、加水、攪拌、擠壓、成型、擺放、壘墻,全程機械化的加工磚坯一氣呵成10分鐘完成,隨即被壘裝成一面平整、結實的大棚墻體。“這么好的科技創新成果,建議政府幫助企業大力推廣。”寧夏政協副主席郭虎看見這樣的場景,不由自主的說。
資料圖
8月6日,寧夏政協教科文衛委組織委員重點圍繞“科技體制改革和科研成果轉化”開展專題調研。從森淼種苗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到寧夏農科院、賀蘭園藝產業園寧夏智慧農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調研組一路走來,感慨良多。
據了解,今年,寧夏政協上半年關于“水十條”的專題協商圓滿結束后,根據全年工作計劃,下半年又將“如何提高寧夏科技創新能力”調研列為重點工作。本次調研由7位政協副主席組成7個調研組,集中優秀力量,深入全區新興產業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地,考察了解經驗做法,共商破解難點、堵點和困點之策,協力下好“創新”這盤大棋。
委員們了解到,2017年,在國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寧夏建立了“科技興寧”東西部合作機制,召開了首屆東西部科技合作推進會,與東部6省市和4院校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簽約104個科技合作項目。2018年,擬與寧夏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的省市、院校將從去年的“6+4”擴展到“8+5”,進一步擴大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容。兩年來,全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與東部實施各類科技合作項400多項,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總體來看,寧夏科技創新快速發展,但在科技創新中仍存在問題和困難:科技人才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尚未徹底理順,人才結構不平衡、創新能力不強、頂尖人才匱乏等問題是調研組收集的重點問題。
會上,寧夏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張蓉直言不諱道:“一些不合理規定織成了一張‘網’,經常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蓋章、填表、證明發票的真實性。一次次報上去,一次次退回來,絞盡腦汁地修改,不折騰個幾上幾下不算完。”
“把科學家放在繁文縟節的‘金鐘罩’里,創新還能發力嗎?”這并不是一個科研工作者的苦惱。兩天時間的調研活動,調研組見到了國內、區內42位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說的最多的就是,請幫他們“松綁”。
寧夏林業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健開玩笑說:“世界那么大,我們只想靜靜地做個研究者,有時也很難。”
為此,專家學者們一致建議,希望政府做好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制度安排,特別是加強科技創新政策與其他領域相關政策的協調,以解決政策落實中的堵點和難點為突破口,推進制度完善。
如何用好人才評價這個“指揮棒”,為創新培植土壤、涵養水分也是寧夏面臨的一道難題。“近幾年,自治區委在留住人才、獎勵人才做了許多努力,但人才評價標準過于凌亂,評價指標突出個人化,出臺的人才政策似乎跟我們都沒有關系。”寧夏農林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張富國笑著說:“科技創新需要的是一個團隊,并非個人。建議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改革,制定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意見,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用人單位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
“我們把科技創新技術帶到寧夏,希望幫助寧夏發展的同時,與當地政府合作培養當地人才,更好的為寧夏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內生力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院長鄒志榮說。
“在這塊熱土專心搞科研的人都帶著一種情懷和執著。”李健表示:“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但我們科研人員很心急,希望越快越好。”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寧夏 創新 調研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