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貴陽開展醫療廢物處理條碼管理試點 貼上“身份證” 監控全流程
眼下正值夏秋之交,也是急性腸胃炎、急性胰腺炎、酒精中毒等疾病的高發期,醫院各科室忙著收治病人,醫療廢棄物的產生節奏也隨之加快。
“我們門診平均每天接診近1900人次,產生360多公斤醫療廢物,哪怕一個針頭流失出去,都有可能引發嚴重后果。”貴州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張正偉說,之前醫院一直采用紙質臺賬方式來管理醫療廢物,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依舊不能完全堵住漏洞。從去年底開始,貴陽市開展條碼管理醫療廢物試點,利用大數據對醫療廢物進行全過程監管,探索解決底數不清、去向不明、數據不實等老大難問題。
處置前移,監督觸角延伸至科室
在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的一個小房間內,幾個顯眼的黃色塑料桶整齊地靠墻擺放,對應區域的墻壁上依次貼有“感染性廢物”“損傷性廢物”等黃底黑字的醒目標識。護士們不時推門而入,將針頭針管、空藥瓶以及使用過的繃帶、棉簽等醫療廢物,分門別類地扔進桶里。
上午10點,一位從頭到腳包得嚴嚴實實的第三方公司工作人員,推著一輛全封閉式不銹鋼保潔車來到急診科。他從塑料桶內取出一袋醫療廢物,密封后放到隨身攜帶的電子秤上過磅,手中帶藍牙功能的移動終端設備顯示0.45公斤。在移動終端與當班護士共同完成電子簽名確定后,一張附帶二維碼的信息貼紙便當場打印出來。
“信息條貼上去的那一刻,這袋醫療廢物就有了專屬‘身份證’,不管到哪個環節,它的出處、重量、類型以及創建時間都可追蹤溯源。”醫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員曲意紅介紹,醫療廢物轉運和數據采集都由第三方公司專員完成,并實時傳輸給環保部門,院方無法對數據作任何更改,有效杜絕了數據造假的情況。
“對于醫療廢物的監管,環保部門以往關注的重點多在院外的轉運和處置環節,而對院內的收集、暫存等過程介入不多。”貴陽市固體廢物管理中心主任曹楊說,由于醫療廢物的原材料品質過硬,一些地下黑工廠經不住利益誘惑,開展非法回收,而環保監督相對薄弱的環節又給了他們可乘之機,“過去有的科室管理員在登記本上每天都填1公斤,這明顯就是應付檢查,超出上報部分的醫療廢物到底流向了哪里,再回過頭去追查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通過條碼管理試點,環保部門將監督觸角延伸至科室,從源頭上實現對醫療廢物精準把控,進一步壓縮了其他環節弄虛作假的操作空間。“把產生總量和具體來源弄清楚了,也就抓住了監管的‘牛鼻子’,如果與最終處置中心的數據有出入,倒查起來就可以‘甕中捉鱉’。”曹楊說。
動態監測,轉運路徑有跡可循
從科室到醫院暫存間再到院外的處置中心,轉運醫療廢物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閃失,都有可能帶來疾病傳播、環境污染等安全隱患。
為了更加全面地掌握醫療廢物的運行狀況,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曾聘請一名碩士研究生專門開展相關統計工作,除了每天匯總各科室、轉運人員以及儲存管理人員的報表,每月還要制作一張曲線統計圖來反映數據變化特征。“所有數據都由人工填報,工作繁重且不能確保完全準確。”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總務科科長譚遠良介紹,試點以前的監管主要是對紙質臺賬進行清點核對,而實際情況則只能通過抽查掌握。
如今,醫療廢物的監管統計從紙張走向了云端。印有二維碼的信息條從第三方公司專員的手持終端生成出來后,這袋醫療廢物便進入了環保部門、衛生部門和醫院的監管視野,相關工作人員只要打開手機上的應用軟件,電子秤自動讀取的稱重數據以及最新處理狀態便一目了然。
走進醫院的醫療廢物暫存間,一股濃烈的消毒水味道撲面而來,從各科室收集而來的醫療廢物都要在這里集結,48小時內必須轉運至處置中心進行焚燒或者高溫蒸煮。在房間門口和運輸通道各有一臺監控攝像頭,24小時緊盯不放,實時畫面通過網絡同步傳輸到貴陽市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的手機上,暫存和轉運過程中的任何操作都在可視化的監督環境下開展。
“運輸車輛安裝了GPS定位系統,每一袋醫療廢物轉運路徑都有跡可循。”曹楊告訴記者,醫療廢物從產生到最終完成處置,一直受到嚴密的動態監控,讓流轉過程中的非法截存、跑冒滴漏、違規裝卸、超時收運、超時處置等問題無處藏身。
嚴堵死角,覆蓋多種醫療機構
“說實在的,最開始我們并不樂意接受試點。”貴陽和美婦產醫院是一家二級民營專科醫院,院長孫常學坦言,醫療廢物處理條碼管理給醫院工作帶來了壓力,“僅暫存間的標識張貼問題,我們就整改了兩次,環保部門的監控太嚴密了,要是不按要求整改,一個標識就得罰款10萬元。”
為了不撞到“槍口”上,醫院對全體職工就醫療廢物的規范管理進行了系統培訓,在日常工作中也加強監督引導。“如果發現有使用過的棉簽被扔進了生活垃圾箱,相關醫護人員最高將面臨5000元的內部處罰。”孫常學表示,通過試點倒逼醫院激發主動擔當的環保意識。
距離主城區15公里的白云區大山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均日接診量為10人次左右,每天產生的醫療廢物不足兩公斤。雖然規模不大,但儲存和轉運醫療廢物的各類設施一應俱全,轉運車每兩天前來收集一次,確保醫療廢物在規定時間內得到及時處置。“以前雖有管理意識,但在管理方式上比較粗放,試點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精細化管理的樣板。”大山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林燕說。
“民營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是監管的薄弱環節,醫療廢物往往容易從這些地方流向二手回收市場。”曹楊介紹,醫療廢物處理條碼管理,按統一標準對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的醫療機構進行實時監管,讓藏在死角的危險廢物在陽光下公開處置,“對嚴重違反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的醫療機構,將納入環保失信黑名單進行管理,法人代表的個人生活和醫院的長遠發展都將受到嚴格限制。”
目前,貴陽市已在12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醫療廢物處理條碼管理試點工作,下一步將在腫瘤醫院、整形美容等專科醫院及普通診所等醫療機構實施推廣。
統籌:本版編輯 許 諾
【背景鏈接】
目前,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原則,我國將醫療廢物分為5類,包括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和化學性廢物。醫療廢物具有傳染性、生物毒性和腐蝕性,排放管理不嚴或處理不當,會對水體、大氣、土壤造成污染,對人體產生直接危害。
2003年,國務院頒布《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生態環境部認真落實工作要求,通過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加強培訓指導、加大執法監督檢查等措施,不斷加大工作力度,依法依規加強醫療廢物管理。
盡管如此,我國醫療廢物管理還不同程度存在集中處置能力不足、基層監管力量薄弱、醫療廢物處置收費不完善以及部分非醫療廢物處置出口不暢等問題,需要逐步研究、探索解決。
編輯:趙彥
關鍵詞:貴州 醫療廢物 處理條碼 管理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