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今夏高溫為何如此“強悍”

2018年08月10日 14:39 | 作者:郭靜原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8月7日立秋,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這已是今年入夏以來,該臺連續第25天發布高溫預警。與此同時,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都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北半球亞洲、歐洲、北美洲等地極端高溫事件頻發。面對熱浪來襲,大家不禁要問:今年為何如此炎熱

每年夏季,高溫總會以各種姿態刷屏。去年是以“火爐城市”話題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今年則是以國外避暑勝地北歐,以及國內避暑勝地東北多地突破高溫記錄蔓延開來。近日更有報道稱,北極圈內出現罕見高溫,一度達到32℃,致使冰川迅速融化。

今年夏天高溫為何如此“強悍”?全球多地“高燒”的原因又是什么?經濟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

熱浪席卷北半球

7月份以來,我國多地發生極端高溫事件;與此同時,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也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亞洲、歐洲、北美洲等地極端高溫事件頻發

氣象學上將日最高氣溫大于或等于35℃定義為“高溫日”。據統計,今年以來,我國江南、華南部分地區高溫天數超過20天,其中黃淮西部、重慶中部、湖南東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廣東東部等地高溫天數較常年同期偏多10天以上。

8月2日,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李明媚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在剛剛過去的7月份,全國平均氣溫為22.9℃,較常年同期偏高1℃。全國有94個氣象站發生極端高溫事件,其中遼寧本溪縣(39.2℃)、吉林集安市(38.4℃)等24個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事實上,我國的高溫天氣現象并非“一枝獨秀”。7月份以來,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歐洲北部、亞洲西部和東北部、北美洲西北部和中部等地偏高2℃至4℃;尤其北半球亞洲、歐洲、北美洲等地極端高溫事件頻發。

“丹麥烤焦了”——歐洲航天局7月25日以此為題公布了一組衛星圖片。圖片顯示,丹麥西蘭島的一處農田在2017年7月份時還是遍地綠色,而到了今年7月份,當地植被已被“烤焦”,棕黃成為圖片主色調。

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北歐地區正遭遇持續高溫,北極圈內氣溫已突破30℃,挪威和芬蘭也分別出現了33.5℃和33.4℃高溫。由于天氣異常干燥,瑞典在7月中旬已報告大約50起森林火災;英國部分地區今夏持續高溫干旱,已創下半個世紀以來最干旱夏天的紀錄,并導致草坪枯黃,水庫水位迅速下降。

由于連日高溫和大風,位于南歐的希臘近期也森林火災頻發。7月23日,希臘首都雅典遭遇40℃高溫襲擊,城區附近發生的森林火災已使上百人受傷。

強降雨和熱浪還接連襲擊了日本。7月上旬,日本西部的持續暴雨導致多人死亡。此后,日本大部分地區又出現持續高溫,部分地區最高氣溫超過40℃。據日本總務省消防廳統計,在7月16日至7月22日的一周內,有超過2.2萬人中暑送醫。此外,韓國多地也發布了高溫預警。

而多個北非國家的高溫天氣更是熱力十足——7月初,摩洛哥出現43.4℃的高溫,阿爾及利亞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高氣溫甚至達到51.3℃。據世界氣象組織統計,這應該是阿爾及利亞可靠溫度記錄中的最高值。

北美地區也未能從熱浪中幸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死亡谷國家公園氣象站7月8日測出52℃高溫;加拿大魁北克省持續的高溫高濕天氣已導致多人死亡。

全球氣候變暖是主因

專家表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高溫風險加劇,是今年高溫熱浪異常的大背景。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每個地區的增暖速度并不相同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認為,雖然很難將近期出現的極端天氣簡單歸因于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但從長期影響來看,全球極端高溫和降水增多這一趨勢,無疑是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結果。

“從氣候背景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高溫風險加劇,是今年高溫熱浪異常的大背景。”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艾婉秀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并不意味著每個地區的增暖速度都一樣。

她說,全球氣溫上升速度呈不對稱性,具體表現為:一是北方升溫速率高于南方,在今年夏天北極地區高溫的極端性要高于低緯度地區;二是最低溫度的上升速率高于最高溫度的上升速率。雖然今年我國的高溫天數是1961年以來的第三位,但最低溫度卻是1961年以來的最高。最低溫度高意味著夜間溫度不返涼,加重了炎熱程度。

那么,為何北極地區頻發“高燒”?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呂俊梅告訴記者,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北極地區氣溫的上升速度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大概是其他地區的2倍,這種現象叫作“極地放大效應”。

呂俊梅介紹,今年夏天發生在北極地區的罕見極端高溫,主要是由于今年冬末春初,北極地區開始出現的氣溫異常偏高現象:1月初,我國北極黃河站氣溫就已經出現高于0℃的現象,氣溫比常年氣候平均偏高10℃左右。到3月份,北極地區氣溫偏高的趨勢更加明顯。而且,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夏季,導致冷空氣活動減弱,成為此次高溫事件的主要原因。

受氣候變暖影響,近年來,北極地區冬季的海冰正在不斷融化變薄。監測數據表明,2018年1月份,北極冰層厚度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海冰融化變薄后形成碎片,從南方吹來的強風將碎片推至北極中心,并將熱量不斷釋放到大氣層,從而也促使北極地區溫度升高。”呂俊梅說。

相應的,北極地區氣溫異常偏高,向南擴展的冷空氣活動就弱。艾婉秀表示,2018年4月份,拉尼娜事件結束后海溫上升很快,導致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明顯偏強,位置異常偏北,平均強度超過常年同期1倍以上。同時,副高壓南側不斷有臺風生成,推動副高壓向北移動,我國華北和東北剛好受副高壓的控制,出現高溫天氣,尤其10號臺風“安比”影響過后,東北地區氣溫迅速升高。

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已刻不容緩

隨著全球持續變暖,將來必然會出現更多極端天氣。專家表示,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凸顯了執行《巴黎協定》的緊迫性以及加強該協定的必要性

面對極端高溫事件,國家氣候中心專家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偶然中的必然就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而必然之中的偶然就要歸結于今年極地環流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曾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然而,關于全球變暖的威脅,往往都說得比較遙遠而抽象,使得關注度有所下降。如今,全球氣候變暖以高頻率的熱浪形式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難怪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埃琳娜·蒙娜恩科娃說,2018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目前,人們正在經歷的熱浪和極端高溫事件,都與該組織所預料的溫室氣體排放引發氣候變化而產生的結果相一致。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研究表明,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都呈顯著升高趨勢。其中,極端高溫體現出強度更強、出現更頻繁、持續時間更長的特點。

對此,英國雷丁大學氣候研究專家羅恩·薩頓表示,近期極端天氣頻發并不讓人感到驚訝——全球氣溫自19世紀以來已經上升大約1℃,隨著全球持續變暖,將來必然會出現更多熱浪等極端天氣。他說,“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凸顯了執行《巴黎協定》的緊迫性以及加強該協定的必要性”。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專家斯特凡·拉姆斯托夫也持有相同觀點。在他看來,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在過去幾十年中明顯增多,并且將來預計會越來越多,想要阻止這一趨勢,落實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必不可少。

更有專家預測,未來我國夏季極端高溫事件的出現概率會大大增加,到2025年左右,至少有50%的夏季可能出現長時間高溫熱浪過程。到本世紀末,在最壞的可能性下,我國極端高溫熱浪事件的頻率將比目前高出5倍。

人類活動導致氣候異常日益加劇,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副主任肖潺表示,必須深入研究全球變暖背景下高溫加劇帶來的風險,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防御和防范極端高溫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推動全球氣候治理。

編輯:趙彥

關鍵詞:今夏高溫 原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