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疝氣、尿失禁…這些小病登上了頂級醫學期刊

2018年08月07日 15:01 | 來源:人民網-健康時報
分享到: 

何謂小病?其實是相對于大病、絕癥而言的。

一場大病(絕癥),短時間內幾乎將整個人、整個家都給摧毀了去。

但小病,也會損害健康,卻似溫水煮青蛙般;還會讓你時常陷入痛苦之中,就像衣服上面的頑漬,看著難受,卻不容易洗掉。

其實,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病,也是國際頂級醫療期刊追捧的研究對象。

看似灰指甲,

實則疥蟲在作祟

健康時報記者 姚欣然 上海瑞金醫院 李 東

研究題目:《Nail infestation: an 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typical scabies》(疥瘡甲損害:尋常疥瘡的不尋常表現)

刊載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2018年6月2日

研究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主任潘萌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

“醫生,你趕緊幫我看看吧,我是不是得了‘灰指甲’呀!”去年2月,55歲的淋巴瘤患者老劉,手指甲、腳趾甲開始變黃,不斷增厚的甲面,使手指和腳趾看起來變了形。老劉猜這難道是“灰指甲”嗎?

老劉用手輕摳指甲,粉末狀的碎屑便掉了下來。接診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主任潘萌教授對老劉進行了初步檢查,發現患者左手第一、二、四、五指甲,右手第三、四、五指甲以及左腳第三趾甲增厚、灰黃、變形,指甲周圍皮膚紅腫。

“灰指甲”是人們對“甲真菌病”的俗稱,也就是皮膚癬菌和酵母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組織所引起的感染。雖然患者的臨床表現極似“灰指甲”,憑著多年的經驗和直覺,潘萌主任覺得事情可能沒有那么簡單,她沒有急于下診斷,而是決定對老劉的指甲碎屑進行鏡檢。

結果著實讓人大吃一驚:顯微鏡下并沒有看到任何真菌菌絲或孢子,而是發現了幾個疥蟲的幼蟲。

隨后,潘萌教授再次對老劉進行了全身查體,未發現有任何皮疹。在進一步詢問患者病史后得知,六個月前,患者曾有疥瘡皮膚感染病史,在外院使用硫磺軟膏治療,疥蟲鏡檢陰性后停藥。

果然不是“灰指甲”,而是疥蟲在作祟!找到了病因所在,接下來就是治療了。潘萌主任為老劉制定了克羅米通軟膏病甲封包的治療方案。為謹慎起見,又指導科室里的鄒雅茹博士(文章第一作者)對老劉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隨訪,未發現復發跡象。

“既往有疥瘡甲損害的報道,幾乎都是發生于挪威疥(又稱結痂性疥瘡或角化性疥瘡)感染,而這例患者是目前文獻可查的第一例僅表現為甲損害的尋常疥瘡,臨床極其罕見,極易誤診。”

潘萌教授表示,在免疫抑制人群中,疥瘡的臨床表現常常不典型,疥瘡的甲損害容易被誤診為甲真菌病,因此進行直接鏡檢是非常有必要的。

身上無處不在的紅疹,

原來是深層真菌感染

健康時報記者 董穎鈺 浙醫二院 方 序

研究題目:《Papules, Plaques, and Nodules in a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免疫缺陷患者泛發性皮膚肉芽腫)

刊載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The 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2012年1月25日

研究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滿孝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主任鄭敏

2011年上半年,一位老人找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主任鄭敏的團隊:“有辦法救我一命嗎?”這位老人姓朱,80多歲了,四處求醫只為弄清楚自己皮膚上無處不在的紅疹是怎么回事。

2010年的時候,朱老先生感覺皮膚瘙癢,當時他以為只是常見的皮膚瘙癢癥或者皮炎,并未在意,只是開了一點藥膏。可慢慢地,瘙癢的范圍日益增大,而且開始出現小紅疹子。從頭皮,到軀干,再到四肢,小米粒大小的小紅疹子無處不在,凡是有皮膚的地方,幾乎隔1厘米左右就會出現一顆。

“看起來不像絕癥,卻比絕癥還讓人絕望。我已經80多歲了,該享的福也享過了,好幾次我都想,就這么去了算了。” 朱老先生難過得連春節都沒心情過。

在為朱老先生診治過程中,鄭敏關注到了一個特別狀況:朱老先生患有風濕病,5年來一直在服用一種糖皮質激素,這種激素具有全身免疫抑制的作用,此次皮膚的異樣很可能與這個情況有關。通過皮膚病理活檢以及對皮膚樣本做特殊染色,醫生們最終判斷,老人身上的小皮疹,其實是原本表皮癬菌在有免疫缺損的患者皮膚深層造成的真菌感染,是吞噬細胞聚集形成的肉芽腫。在口服針對性抗真菌藥物治療后,朱老先生身上的小紅疹慢慢消退了。

“人的年齡越大,皮膚屏障功能越薄弱。加上老人因風濕病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造成免疫力進一步低下,即便遇上淺表性的真菌,也會造成深部的感染。”鄭敏表示,這是很特殊的一種情況,一般來講,正常人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幸運的是,鉆入朱老先生皮下的真菌尚未突破血管壁的屏障,否則導致敗血癥。

鄭敏主任說,在他的科室里,像這樣因自身免疫力低下而出現皮膚深層真菌感染的病例并不罕見,但這樣的病例在國內外醫學文獻上從未報道過。鄭敏主任表示,這篇文章突破了臨床上的一個概念,那就是即便是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在免疫功能有缺陷的狀態下,可表現為特殊的深部真菌感染,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引領作用。同時,建議那些長期口服激素,或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如果出現長期不愈的皮膚損傷時,要去專業的皮膚科看看。

一用勁就尿褲子,

中醫電針療效獲認可

健康時報記者 呂 霖 廣安門醫院 尹 璐

研究題目:《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Urinary Leakage Among Women With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電針對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療效的隨機臨床試驗)

刊載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The 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2017年6月27日

研究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廣安門醫院針灸科主任劉志順團隊

壓力性尿失禁是成年女性的難言之隱,咳嗽、大笑、跑步,稍微一用勁兒就會失控地尿褲子,尷尬至極。壓力性尿失禁是腹壓突然增加導致的尿液不自主流出。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婦科盆底學組發布的《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顯示,我國成年女性的患病率高達18.9%。

但是,面對萬千尿失禁女性的尷尬困擾,目前保守治療方法主要是進行盆底肌訓練,再嚴重的患者則需要手術治療。根據以往的臨床研究顯示,針刺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有一定效果。但因為這些研究的樣本量比較小、質量也不是很高,這一治療方式缺少患者治療效果上安全性與有效性的研究支撐。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教授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廣安門醫院針灸科主任劉志順團隊的研究登上國際權威期刊,證實中醫針灸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是安全可行的。

研究中采用了穴位旁開、淺刺、假電針治療作為對照,前期預試驗也非常充分。劉保延教授介紹,在504例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中,隨機分了電針組和假電針組各252例,分別進行電針雙側中■穴、會陽穴和假電針的治療。結果有482例患者完成了治療,其中電針組的患者明顯減少了漏尿量,有64.6%的受試者治療后漏尿量至少降低了50%,停止治療后,其療效可以維持半年。

這項研究是從 2013 年已經開始進行,有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陜西省中醫院、江蘇省中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等12家醫院針灸科共同參與完成。

高質量的臨床實驗,為該項研究提供了扎實有力的研究證據,電針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安全有效。劉保延認為,研究不僅為針灸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提供了科學依據,也標志我國針灸臨床研究的水平具有國際認可度。

患兒術前焦慮,

一輛小紅車起了大作用

健康時報記者 楊 月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 夏 琳

研究題目:《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port in a toy car for reducing preoperative anxie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prospective trial》(可坐人玩具車減輕學齡前兒童術前焦慮的作用:一項隨機對照前瞻性研究)

刊載期刊:《英國麻醉學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18年2月13日

研究作者: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麻醉科學科帶頭人張馬忠團隊

手術前情緒焦慮是困擾患兒及父母的重要問題之一,在進入手術室前,患兒往往會焦慮掙扎、哭得聲嘶力竭,而在上海兒童中心醫院,進入手術室的患兒卻像成人一樣不哭不鬧甚至是高高興興進入手術室。而秘訣僅僅在于,患兒自己開著一輛普通的玩具小紅車進入手術室。這是一項由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麻醉科學科帶頭人張馬忠團隊所發起的新術前轉運方法。

據了解,張馬忠教授團隊以108位患兒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研究將小紅車轉運患兒與輪床轉運、輪床轉運聯合術前口服咪達唑侖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從患兒上車/床至進入手術室時,小紅車組患兒的焦慮程度均明顯低于其他兩組(輪床轉運組和輪床轉運聯合術前用藥組)。

“當精神高度集中,面臨從未經歷的診斷和治療操作前,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兒童都會感到恐懼,由此焦慮不安,兒童會表現得更為直接明顯,經常是哭鬧不止,而兒童天性喜歡色彩繽紛的事物,小紅車可以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放松情緒緩解焦慮。”張馬忠教授解釋。

在同樣的情況下,如果使用轉運床送患兒進入手術室,在推車上面他們只能平躺著仰面看到白色的天花板,單調的顏色再加上轉運床上的束縛帶,恐懼和緊張自然就會產生,患兒容易哭鬧掙扎,這將直接影響他們對治療的配合度,從而影響治療效果。而且,兒童還在生長發育階段,過分焦慮和恐懼可能給兒童帶來難以磨滅的心理影響,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兒童在進醫院前不哭,在病房也不哭,唯獨快要進行治療時就哭起來了,這肯定是我們還有工作做得不夠好。”

在2012年,張馬忠教授開始提出無哭聲手術室的概念,通過表演情景話劇“小丑醫生”,將術前等候區改造為海底世界,為兒童PAD里下載喜愛的動畫片和游戲、AR眼鏡等。這些努力在獲得兒童歡迎的同時,也取得了明顯效果。根據醫院數據顯示,無哭聲手術室啟動后,患兒術前準備期間舒適配合度及哭吵率明顯改善。術前舒適配合度從63.2%提高至89.5%,哭吵發生率從36.8%降至10.2%,患者滿意度從68.8%上升到96.7%,這一模式獲得了上海市醫療服務品牌獎。

出生時就帶著疝,

X線檢查助力診治

健康時報記者 楊 月

研究題目:病例報告短論文《Bochdalek hernia》(先天性膈疝)

刊載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2018年7月7日

研究作者: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影像科副主任醫師胡曉峰

一般的疝氣不是什么大的疾病,只有當疝氣發生嵌頓或者危及生命的時候才是急癥,有的人,甚至帶著疝氣過了一輩子。可如果是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就發現疝氣,而且還是膈疝呢?那豈不是連第一口呼吸都是痛!

2018年7月7日,由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影像科副主任醫師胡曉峰為第一和通訊作者在《柳葉刀》上在線發表題為“Bochdalek hernia”(先天性膈疝)的病例報告短論文。這篇短論文背后是一場爭分奪秒、兇險異常的新生兒援救。

2017年4月初,一名瘢痕子宮產婦妊娠38周時在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剖宮產下一名男嬰,但嬰兒在出生不久就出現呼吸窘迫、發紺癥狀,此時情況緊急,明確診斷是第一位。

“醫護人員迅速通過X線檢查,明確先天性膈疝的診斷,同時明確疝入胸腔的臟器,對患兒病情進一步評估,為外科手術提供重要的幫助。”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影像科副主任醫師胡曉峰解釋,先天性膈疝簡單來說,是胚胎時期膈肌未能完全閉合形成裂孔,腹腔內的臟器在膈肌裂孔處疝入胸腔內。

據了解,先天性膈疝是新生兒呼吸困難的原因之一,總體病死率約30%~50%,重癥達60%,先天性膈疝的處理仍然是圍產醫學和外科學的挑戰之一。

“在明確了孩子的診斷和病情后,小兒外科治療團隊在麻醉科、手術室等科室的協助配合下,當天在小兒外科治療團隊、麻醉科等科室的配合下為孩子實施膈疝修補術。患兒手術順利,術后6個月隨訪整體生長發育正常。”胡曉峰告訴記者,影像診斷在新生兒先天性膈疝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治療方法和手術方法提供參考。

《柳葉刀》最新一篇關于先天性膈疝方面的文章是2002年,已有許久未出現先天性膈疝方面的研究成果供臨床參考學習。所以,胡曉峰對這一病例的影像資料進行整理并撰寫,以求達到疑難的病例普通醫師也能秒懂,甚至非醫學人士亦能明白的醫學教育效果。最終《柳葉刀》予以采納,編輯郵件回復采納的原因很簡單,“希望80%以上用戶讀者和醫生通過該論文能加深對這種疾病的認識,提高診斷治療水平”。

有些人是真幸運,

狂吃肉也不怕血脂升高

健康時報記者 呂 霖

研究題目:《A LIMA1 variant promotes low plasma LDL-cholesterol and decreases intestinal cholesterol absorption》(LIMA1基因變異減少小腸膽固醇吸收并降低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刊載期刊:《科學》(SCIENCE),2018年6月8日

研究作者: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馬依彤教授團隊與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團隊

我們在體檢的時候,如果發現自己的血脂比較高的話,有些人就會自覺地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盡量不吃肉,覺得吃肉是造成血脂升高的原因。

事實上,高血脂與飲食的關系非常密切,但在新疆,我們注意到一個明顯的不同,同樣是愛吃肉,但哈薩克族的人卻較少患有冠心病(冠心病,跟高血脂關系密切的疾病,血脂水平長期過高,會引起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

在牛羊肉充實的新疆,這種對比尤為明顯。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馬依彤教授團隊與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團隊的研究終于解釋了這一困惑:原來哈薩克族人有高血脂“保護基因”。

馬依彤教授及其團隊在長期的一線臨床中發現,哈薩克族同胞們平時即便是吃了很多牛羊肉,罹患冠心病的比例也是低的。于是從2007年開始,馬依彤教授帶領著團隊就對心血管疾病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收集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漢族流調樣本資料各5000例。

團隊分析了流調樣本的血脂水平,在哈薩克族的一個家族中發現了一個高血脂的“保護基因”——LIMA1,此前LIMA1從沒被發現與人體脂質代謝有關。突變后的LIMA1基因可導致人小腸膽固醇吸收效率降低、減少膽固醇吸收,而且該基因的攜帶者除膽固醇水平降低以外,其余指標健康。

馬依彤教授介紹,血漿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濃度升高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而LDL-C水平受遺傳和飲食雙重控制,但目前只有少數影響LDL-C的基因突變被鑒定出來。

根據《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測算,我國血脂異常患者已達4.3億人,飲食結構直接影響著血脂水平的高低,而肉食、蛋奶等食物中的膽固醇含量較多,如果你沒有新疆哈薩克族人的高血脂“保護基因”,則應進行好進食控制,減少些對肉食的欲望,降低膽固醇的吸收。

編輯:趙彥

關鍵詞:疝氣 尿失禁 灰指甲 疥蟲 頂級醫學期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