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畫里有話 畫里有話
“明星樓長”心里裝著104戶的大小事
“明星樓長”心里裝著104戶的大小事
安改芝當選樓長8年熱心奉獻,與女兒兩代人入選“中國好人榜”,一家三代人家風堅守源于傳承
7月20日,安改芝在家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談起女兒安改芝,坐在一旁的安母(右)也高興地聊了起來。新京報記者實習生 陳婉婷 攝
傍晚5點多,安改芝接到電話,87歲的趙奶奶突然“頭暈”,要樓長來給量血壓。撂下電話,安改芝拿起裝備就去了。“您怎么什么什么都管啊。”聽見街坊問,安改芝樂了。
前門東大街14號樓,站在窗口前就可以遠眺天安門。這是40年前安老爺子單位分的房子,這里裝著安改芝的半生。16年前,安改芝的丈夫突然在崗位上去世,“我就覺得多奉獻點,悲痛少一點吧。”那時起,擦干眼淚的安改芝開始做社區志愿者。
2011年,熱心腸的安改芝被社區選為樓長,一干就是8年,全樓104戶,沒有一戶她不熟悉,沒有一個租戶她不認識。“我的家風是善良、實干、奉獻。”安改芝投身于樓長等志愿服務工作中,她與女兒兩代人都曾入選“中國好人榜”,成為東城區的“明星樓長”。她說,她家的家風源于父母的教育和精神的傳承。
能說會道平趟樓里大事小情
安改芝家里,一間老房子被收拾得干干凈凈。她用輪椅把母親扶進廁所,又攙出來,在沙發上安頓好,把老人雙腿搭在軟凳上,這才坐在母親身邊,開始聊起做樓長的那些事兒。
安改芝身邊的老母親雖然耳背,但當女兒提到自己愛管閑事時,老母親立刻睜眼接過話茬兒,嘴角露出一絲調皮的笑。
憑借能說會道,樓里的大事小情安改芝“平趟”,鄰居有摩擦了,都先找安改芝。
“我們兒子和樓下吵架了,您快過來給說和說和。”2014年的一天,13樓的老爺子敲開了安家的門,安改芝二話不說就去了。原來,13樓小兩口家里水管爆了,水漏到了12樓鄰居家里,因為不是第一次了,樓下顯得格外氣憤,“上次饒了你們,這回得雙倍賠我!”
安改芝先去看了看現場,12樓鄰居家地板全泡了,13樓的小兩口說他們也沒成想水管能爆,太冤。安改芝教育完小兩口來到12樓,一聊才知道,這家兩口子家庭條件很好,又是高知,這里只是偶爾來住,遇到這事兒就是憋口氣。
坐下,安改芝就開始不停地講自己做志愿者的故事,說到最后,對方消氣兒了。一看矛盾有點緩和,他就把兩家人叫在一起,一套說和之后,兩家人越談越近乎。“結果一分錢沒讓賠。”
這棟上世紀80年代老樓每層一個狹長的走廊,誰家垃圾擋道了都能引起鄰里矛盾。社區工作者葉爽說,這些應該社區解決的矛盾,從樓長安改芝那兒就化解了,給他們省了不少心。
安改芝知道,鄰里糾紛大多是窩著一口氣兒。“工資我不高,干活,我干得多。你們不平衡就跟我比。”安改芝笑著說。
忙前忙后為全樓居民“行方便”
2011年,是安改芝做樓長的第一年,趕上修建地鐵,就在14號樓前的主干道上,施工噪音很大,街坊們都來跟樓長反映。
安改芝決定幫樓里要噪音補償,進到工地和對方工會主席一通討價還價,第一年談到每戶賠償60元,結果第二年再施工的時候,直接談到80。第三次去談,漲價到100。
安改芝知道,全樓一百多戶,不能所有人都理解她的工作,她就做給大家看。每天上下巡樓,掃個地,誰家垃圾順手幫忙扔了,“我得讓大家看到,衛生什么的得靠大家去維護。”
14號樓門前的馬路牙子有一處小坡道,老人們可以順利推著輪椅上下臺階,大家習以為常的便利卻沒想到是安改芝“跑出來”的。
2014年,80多歲的父親從附近一處工地回來,跟安改芝說,想到工地借倆工人和水泥,順手給馬路牙子下邊抹出個坡道,結果被拒。安改芝拎著一袋子飲料就去了,工人喝著水不好拒絕,就過來給抹好了。但是水泥材質過了一兩年開始變舊。安改芝聽說瀝青結實,就開始關注著。“去年真讓我盼來了。”安改芝笑著說,趕上東大街附近修路,她又拎著一袋子飲料去了,請了兩個工人給抹出了瀝青坡道。
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樓體磚裂開,安改芝跑到樓后的中學,讓暑期施工的工人給重新抹好;燃氣管道外露,她跑去燃氣公司找人給加了層外包鐵皮;樓后的飲水機長年停用,她找到街道給撤了……
別人問安改芝為啥那么愛管閑事兒。“這是我們的家訓,我們全家都有奉獻精神,我小時候看著我爸媽一輩子這么過來的,現在我女兒也是。”
奉獻傳承女兒首筆工資為老人買雞蛋
提到父親安金貴,安改芝眼角泛淚。
她指著門邊的小板凳,2017年老父親就坐在那里走了。“也是好人有好報,走的時候沒痛苦。”安金貴去世后,鄰居們自發地來家里慰問,悼念那位在樓道見面時總會叮囑他們天冷加衣、外出小心的老人。
安金貴曾是北京市首家慶豐包子鋪的經理,全家六口人都靠著父親的收入生活。“70年代,我們一次都沒吃過慶豐的包子,因為家里窮買不起,我父親也從來沒白拿過。”安改芝說,包子鋪開在西單,父親每天都忙到十點、十一點回家,回家找吃的。“我不理解,守著那么多吃的,隨便吃點不就飽了嗎?后來長大懂事了,他才認真的教給我:國家的東西,不能占便宜,咱們問心無愧。”
在平房區住那會兒,母親是轄區的治保主任。“那時候沒有社區概念,全是義務的,我記得我媽抱著我弟弟,挨家挨戶提醒注意治安安全。”安改芝覺得,自己如今所做的一切,是一種傳承,家訓就是“善良、實干、奉獻“。
女兒12歲的時候,丈夫因公殉職。那時的安改芝如同天塌了一樣,悲傷得不能自已。生活還得繼續,安改芝和女兒一起加入社區志愿者隊伍,“我多奉獻一點,悲痛就少一點。”
數十年來,她也在影響著女兒黃迪。雖然自己的事跡被報道了太多次,但家里擺著的卻是有關女兒的報道。剛29歲的黃迪也被評為了北京市“孝星”,安改芝把有關女兒的兩篇報道版面裁剪下來放到相框里,擺在桌上。
黃迪從小生活在這個樓里,她和居民們有著深厚的感情。畢業拿到第一筆工資怎么花?安改芝沒有想到,女兒買了30幾份雞蛋票,給上年紀的老人送了過去。
“一戶人家送五斤愛心雞蛋,孩子跑上跑下的愣是把這些都親自送到了這些爺爺奶奶手里。有的老人一邊笑一邊抹眼淚。”安改芝說,愛人去世十幾年,女兒性格獨立,懂得感恩和回報。女兒能把大人們做的這些記在心上,是上天賜給這個家庭最好的禮物。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劉洋 實習生 張贏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樓長 社區 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