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18元的烤鴨是否安全不該讓消費者來猜
烤鴨色澤紅潤,吃起來口感脆爽,廣受消費者們的歡迎??墒?,烤鴨價格過于低廉,且屬于來路不明的冷凍鴨,消費者們是否還敢下嘴?據“安徽公共天天315”微信公號報道,合肥市面上的每只烤鴨成本不到10元。雖然商家們都信誓旦旦地保證鴨肉絕對安全,但養殖戶卻表示,“自己也從來不吃自己養的那些鴨子”。
于是,鴨肉到底安全不安全,就成了此事的核心問題。成本過于低廉,確實有可能和鴨肉質量有關。同時,從養殖戶們的介紹來看,這些冷凍鴨的生長周期十分短暫,僅為30天,且不用鴨子毛長全即可出售。種種跡象,都容易讓消費者心生疑問。
那么,肉鴨的生長期到底應該有多長?通過網絡搜索,可以尋找到一些相關線索。一篇刊登于《齊魯晚報》的文章《“速生雞”倒地難起,“速成鴨”又來襲》寫道,專家認為,在相對舒適的生長環境下,肉鴨可以“從原來兩三個月的生長周期縮短到40天左右”。而且,“消費者是可以放心吃的”。而另一篇發表于《中國禽業導刊》的文章《給“速生鴨”正名——肉鴨生長周期短是科技進步的成果》則寫道,“現代肉鴨生長周期縮短,28天可長1.9公斤不是什么神話,也沒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它是科技進步的重大成果?!?/p>
看來,速成鴨確實存在,而且未必等同于食品不安全。但問題是,查閱了許多資料后,非但沒能讓人茅塞頓開,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疑惑。既然速成鴨也是安全的,為何養殖戶不敢吃自己的養的肉鴨?肉鴨應該經受何種科學的檢測?我們應該相信誰?誰又能給廣大消費者一個明確的說法?18元烤鴨被曝光后,沒有得到來自官方令人信服的解釋,這顯然讓人不安。
而且,此事既然存在已久,為何只有在記者報道曝光之后,才廣為人知?假設,這些速成冷凍鴨真的存在某種食品質量問題,那么誰來為那些已經食用它們的消費者負責?《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明確指出,應以預防為主、注重風險防范。同時,我國已在法律層面上進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制度,增設了責任約談、風險分級管理等重點制度。既然有法可依,為何沒能得到有效落實?18元烤鴨所引起的風波,不能不讓公眾懷疑,當地的食品市場監管,沒能真正起到風險防范的作用。
與此同時,價格便宜和烤鴨質量到底存在什么樣的關系,這一問題也不該留給消費者來解答。當務之急,是落實主體責任。食品生產部門應該對其生產的冷凍鴨質量負責,屬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該重新審視自身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如果哪一方有疏漏、有錯誤,就該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如此才能平息輿論,讓消費者放心。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消費者 烤鴨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