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莫為“乾坤竊祿人”
“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晚唐詩人杜荀鶴深知民生之艱,深懷救民之志,深感庸官之害,其在《自敘》一詩中抒發心志,寧肯不當官,亦不愿做不干事、不作為的“竊祿人”。其懇切之言,至今依然直照人心、令人警醒。
自古以來,老百姓莫不希望為官者造福一方,而極厭惡“堂上木偶”般庸碌之輩。庸官,懶政怠政,不思進取,占位子、混日子,造成百姓有求無人應、有困無人解。這些都令民生福祉無從談起、民生改善緩如龜行。這類官員看似不貪不占,實則敗壞風氣、貽誤事業發展,為害匪淺!
歷史上的這類“竊祿人”,最終逃不過人們的譏諷鄙夷,并留惡名于子孫后世。宋代丁大全、陳大方、胡大昌三人同時擔任諫官,本應積極進諫、針砭時弊,卻明哲保身,不敢進言,時人諷刺為“三不吠犬”,可謂形象至極。明憲宗時期,內閣里有劉吉、萬安、劉珝三人碌碌無為,飽食終日,時人稱呼他們為“紙糊三閣老”;又有吏部尚書尹旻、戶部尚書殷謙、禮部尚書周洪謨、兵部尚書張鵬、刑部尚書張鎣以及工部尚書劉昭,他們日日空坐衙門,正事不干,被譏諷作“泥塑六尚書”。透過這些稱呼,老百姓的愛憎之意,一目了然。
在其位,謀其政。官員一人之職,事關眾人福祉,用之得當,可以造福一方百姓。《瑣闈管見》記載了一則“抗疏救遼”故事:嘉靖末,遼陽大饑,軍民相食。兵部侍郎王某,疏請賑饑。議將二萬石粟,陸運至山海關。解費之銀,每萬計八千兩,地方深以為苦。時昆山許伯云,為給事,謂遼人命在旦夕,若用陸運,則曠日而騷擾,不如暫弛海禁,用漕艘沿海以往,則可揚帆速至。于是抗疏極言,且謂海運倘有疏虞,請以一家為質,而后朝廷始從其請。于是將原議漕石,并天津倉糧,共添至十余萬石,星夜航海赴遼,遼人歡呼動地,全活甚多。
許伯云心系百姓,得知遼陽百姓困于天災而心急如焚,不惜抵上一家人的性命,及時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其肝膽魄力、作為擔當,當令所有“竊祿人”無地自容。“居官莫道一錢輕,盡是蒼生血作成。”官員俸祿皆源自于百姓,當以盡心為民為要、以無功受祿為恥。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我們黨內涌現出了一大批像焦裕祿、王進喜、孔繁森、鄭培民這樣的優秀共產黨員,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兢兢業業,瞄準民生所急、民生所需,敢于擔當、善于作為,勤奮敬業、無私奉獻,贏得人民贊譽。然而,在當下卻有少數黨員干部能力“余額少”、素質“缺口大”,滿足于混日子、守攤子。有的害怕承擔責任、擔心個人利益受損,一切得過且過;有的遇事墨守成規、不思進取;有的開展工作缺乏論證,致使決策錯誤,等等。如此這般,有負于黨,有負于民。
黨和人民需要的是能干事、干實事的好干部。如今,改革進入深水區,也就更加需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廣大黨員干部當以“乾坤竊祿人”為恥,不待揚鞭自奮蹄,擼起袖子加油干,在新時代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乾坤竊祿人 百姓 民生 尚書 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