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減負”不是一道簡單減法題
我國中小學生減負話題,由來已久。最早的教育部相關文件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這也說明,大家對“減負”有共識,有態度。但減了幾十年,依然在減,為什么?
首先說明,這不是一道簡單的減法題,是一道隨著時間不斷演變,需要花時間、花精力、花多方智慧能量的系統性難題。
7月6日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把主題定在“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上,政協委員們也正是要利用議政發聲的機會,為解題提供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議。
客觀來講,國人對教育的重視和付出在全世界都可稱得上領先,學生“負擔重”有歷史,也有正面效應。但這道題之難,在于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呈現出了越來越多亂象:校內減負校外增負;不安全不合法不合規的機構叢生;超綱教學制造恐慌心理;校外培訓機構與公立學校搭建利益鏈條等。“負擔重”也已不單單是個教育問題。
正如各位委員在會上表達的那樣,這道題之難,更在于背景復雜:高考和升學制度相對固定、教育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現代就業和競爭壓力。每個條件都有突破口,但每個突破口背后又有著漫長線索。
如何抽絲剝繭,從背景出發,為“解決”提供一些思路?而不是簡單理解為減學校負擔,減學生負擔,減家長負擔?
俞敏洪委員發言 人民政協報記者 賈寧攝
其中一個關鍵詞是“改革”,袁貴仁、白清元、俞敏洪等多位委員都提到,解決學生課外負擔重,根本在改革。扭住高考改革這個“牛鼻子”,持續用力將高考改革的頂層設計落地落實,加快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指揮棒”出現了方向轉變,才能在實踐中引導觀念變化、行動轉向,“減負”才真正成為可能。
教育資源的供給均衡,是另一個根本性問題。在溫雪瓊委員看來,負擔重其實
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與教育資源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所致。城市與農村、城市之間、城市不同區域之間的教育資源相對均衡和公平了,才能避免教育資源“尋租”,家長也就不必因為怕落后的恐慌,盲目為孩子加上重重砝碼。
問題的另外一個重大背景,是文化影響。國人重視教育無可厚非,但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很多觀念和看法也應有傳承下的更新。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反思,對于現代教育規律的理解,對于未來格局的判斷,是每一個家長應該努力學習和具備的能力。而不是簡單要求孩子“自己沒做到就要讓孩子做到”、“什么差就要補什么”。
教育是百年大計,“減負”也無法畢其功于一役。唯有踏踏實實,從里到表,從制度到行動,從供給到需求,尊重規律,順應發展,開放創新,才能真正結結實實提升教育質量。而也只有教育質量提升,教育能量增強,“減負”才不再是一個需要刻意拿出來的,披著“減法題”外衣的跨越歷史縱軸的困境難題。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減負 教育 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