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陳文穎:藝術教育關乎人類的心靈
作者: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 陳文穎
藝術教育不一定能培養出藝術大師,但應該努力培養出用藝術表達人生體驗,寄予自我思想和情感的學生。
藝術離不開技術。沒有基本的素描功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不可能問世;同樣,沒有基本的雕刻技法,米開朗基羅那些不朽的雕塑也不可能橫空出世。
當今時代,學習音樂、舞蹈、書法、美術的學生越來越多,這些藝術教育設定了等級來衡量學生的藝術水平,學生紛紛報名考級。在藝術培訓班里,教師用專門的教材來培訓學生參加考級。這其實就是對藝術教育的技術化的強化,藝術教育也越來越表現出高度的技術化傾向,藝術成了一個可以量化的體系。
當藝術教育是否成功有了一個可以遵循和量化的標準,很多家長看到了“希望”,紛紛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藝術特長生”。這意味著他將會在嚴酷的升學競爭中得到照顧。表面上看,藝術特長生的設置似乎是對藝術人才的極大重視。不可否認,某種意義上的確保護了個別天才型的藝術人才。但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大部分藝術特長生都是人為培養出來的,而衡量藝術特長生有一個量化的標準,那就是考級。考過的級別越高,證明這個學生某一門類的藝術水平越高。
藝術是審美的,而審美本質上如康德所言是無功利的。但藝術的技術化讓藝術教育蛻變為功利化的、收益豐厚的產業,就如當下,成了非常有用的升學的敲門磚。中國家長一窩蜂地讓孩子參加各種藝術培訓班,中國兒童學鋼琴和小提琴的數量大概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表面上看,藝術教育真正是在從娃娃抓起,其實是反映了整個社會對藝術教育技術化的認同。令人擔憂的現實是,很多在藝術培訓班學習的孩子視藝術學習如畏途,沒有培養出真正對藝術學習的興趣。
筆者認識一個鋼琴考級已經考到業余十級的孩子,問他喜不喜歡學習鋼琴,他回答,“恨死鋼琴了”,其神態和語氣令人擔憂。技術化的藝術教育造成的是對未成年人心靈的異化,被迫學藝術的孩子可能在重復性的訓練中慢慢變成缺乏思想、缺乏情感的人。而這些孩子,有一部分將成為高等藝術院校的學生。
對兒童藝術教育上的技術化訓練,確實給高等藝術院校藝術教育輸送了一批專業技術嫻熟的學生。藝術院校和普通院校在招生上的一個重大區別是,除了參加統一的高考,即所謂的文化課考試,還要提前參加專業課考試。考生要先拿到所報考的藝術院校專業課考試合格的證明,才能報考。學校在錄取時,以專業課成績和高考文化課成績按不同比例錄取考生。一般而言,專業課成績占的比重會更大。
多年以來,藝術類考生的文化課成績普遍偏低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成績偏低的很大原因在于,很多考生在10歲左右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專業技能訓練,有些考生根本沒有接受中學階段系統的學習。而且考生還需要很多時間準備藝術專業考試。那些準備考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然后準備考中央音樂學院的孩子,為了成為“郎朗”,早早就從全國各地來到北京,租住在大學附近,練琴就像苦役。而他們的父母經常要犧牲其中一方的工作,進行陪讀和陪練。正因為藝考能夠培訓,能夠量化,導致很多平時文化課成績偏低的考生把考藝術院校作為上大學的一條捷徑。
很難想象,一個連中國優秀文化傳統都一問三不知的學生,將來怎么可能會創作出高質量的藝術作品。
我們要反思,藝術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美國有一本著名的人文學通識教材,書名“藝術:讓人成為人”很醒目地點明了藝術對人的根本意義。這其實點明了藝術的人文本性。藝術要反映人的靈魂,體現人的精神追求。藝術教育,是一種關乎人類心靈的行為,而藝術教育的技術化偏離了藝術的本性。這本通識教材,第一部分標題為“人文學和你”,點明了人文學不是各個藝術門類的匯總,它首先是與特定個人發生直接聯系的“活”的人的文學,而不是死去的知識。藝術教育是要讓人“成人”,成為具有獨立個性和人格的人。這本教材面向的是沒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學生,第二部分“人文學科”中分門別類介紹了神話、文學、藝術、音樂、戲劇、舞臺劇、電影和電視,但都不是知識的羅列,而是歸結到“你”——正在讀這本書的學生,喚起學生的生命體驗,最終認識自己。比如在“神話”這一章,強調神話并不是久遠的、不真實的故事,而是從人們心底、從靈魂之中自然涌流出來的故事和詩,就像呼吸和飲食,是生存必需品。
由此反思我們的藝術教育,我們面對的是專門學習藝術的專業學生,可是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一味地把藝術學習和考試量化,強調技能,忽視了學習藝術的學生的心靈。久而久之,當我們偏離藝術的本性,不僅難以培養出熟諳人類心靈、表達生命情感的藝術大師,還培養不出人格健全的人,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哀。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終極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藝術教育更應具備這一點。
藝術離不開技術,但技術最終只是手段,真正的藝術要體現藝術家的創造性。傅雷先生說過:“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當羅丹反復打量自己完成的巴爾扎克塑像,最終砍下塑像的雙手的時候,我們應該明白,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就在這決定的一瞬間;巴爾扎克的神韻,就誕生在這一瞬間。所以藝術離不開技術,但是藝術畢竟不是技術,只有嫻熟的技術,充其量只是一個藝匠。我們的藝術教育不一定能培養出藝術大師,但應該努力培養出能用藝術表達個體的人生體驗,寄予自我思想和情感的學生。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藝術 教育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