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國申遺再度“金榜題名”的喜與思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題:中國申遺再度“金榜題名”的喜與思
新華社記者韓梁
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貴州梵凈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3處世界遺產和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至此,中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總量最多國家。
自1987年首批6項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中國已53度“金榜題名”。這是喜人的成績,亮眼的榮譽,更意味著一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有財富的責任與擔當。
三十多年申遺歷程,不僅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豐富瑰麗的山川風物、歷史文脈,也讓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從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到《文物保護法》修訂,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設立到遺產保護的“數字化迭代”,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是念茲在茲的信條,更是精進有為的履諾。
《我在故宮修文物》帶火了文物修復,故宮文物醫院讓公眾直觀感受文物修復的“工匠精神”。從西藏布達拉宮到廈門鼓浪嶼,成為旅游勝地的中國遺產地,旺季游客限流已經成為慣例……著眼長遠,精心呵護,才是世界遺產的“正確打開方式”。
“金榜題名”固然可喜,但不能永遠抱著金榜睡大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并舉,才能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急功近利的過度開發,則可能破壞遺產地的獨特自然景觀和人文氣質。
從歐盟到美國,制定可持續發展計劃,成立專項基金保護遺產,成為越來越多世界遺產地的通行做法。本屆世界遺產大會決定,將伯利茲堡礁生態系統從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中移出。正是停止石油勘探、保護紅樹林等有效保護措施,才讓這一世界遺產不再“瀕危”。
令人欣慰的是,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新理念,正為中國的遺產保護與傳承“賦能”。越來越多的“珍寶”從歷史走入現實,迎來新生。
如今,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長城的修繕維護;“數字絲路”計劃借力互聯網和游戲文創,讓人動動手指就能成為敦煌“數字供養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文化遺產融入尋常生活,造福民眾,創造價值。
從更高維度看,對世界遺產的珍視,是一份深沉的文化覺醒與文化自信。文化遺產是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結晶,更是民族和社會向心力的源泉之一。對文化遺產精神價值的深度開掘,有助喚醒共同文化記憶,增強身份認同,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文明的感召力。
申遺成功,是保護與傳承之路的新起點。未來,中國的世界遺產名單還會繼續豐富。一個對遺產心存敬畏、對文化充滿自信、在傳承中不竭創新的中國,必將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人類社會永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遺產 中國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