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關注戰爭中出生嬰兒的困境與權利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消息 2015年6月1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的6月19日為消除沖突中性暴力行為國際日,以呼吁全球安全、司法與服務等各行動方共同采取行動,消除沖突中的性暴力行為,同時也為國際社會創造了機會,向沖突中性暴力受害者敢于站出來反對性暴力行為的勇氣致敬。
選擇這個日子作為消除沖突中性暴力行為國際日是為了紀念2008年6月19日安全理事會通過的第1820(2008)號決議,理事會在該項決議中譴責性暴力,認為性暴力是戰爭武器,是和平建設的障礙。
據聯合國婦女署官微報道,2018年是消除沖突中性暴力行為國際日設立的第三年,今年的主題是“戰爭中出生嬰兒的困境與權利”。在當代沖突及沖突后社會,幫助從武裝和暴力極端主義團體中解救出來的婦女和兒童重新融入家庭和社會。
在許多沖突地區,作戰的男性在很多情形下將性暴力作為一種武器,有意識地在沖突地區對婦女實施包括強奸在內的性侵害。在戰爭和沖突中,性暴力事件的發生規模和程度令人發指。在波黑,在1992年到1995年3年間,就有2萬到5萬名婦女被強奸。在塞拉利昂內戰期間,這一數字在5萬到6.4萬之間。在盧旺達大屠殺期間,至少有25萬名婦女被強奸。在利比里亞,有將近一半年齡在15歲到70歲之間的婦女稱,曾至少一次遭受過軍人或戰士的性暴力侵害。
在沖突環境中遭受性暴力所導致的心理創傷、污名、貧困、健康狀況不佳以及意外懷孕等,常常會影響許多家庭幾代人的生計和生活。
許多在沖突環境中因性暴力出生的兒童,往往會被視為是敵人留下的“孽種”,被自己母親所在的社群排斥。在戰爭中遭受性暴力的婦女和因暴力出生的兒童通常被看作是武裝和暴力極端主義團體的附屬,而非受害者。
因戰爭期間的強奸而懷孕出生的兒童,通常在戰后數十年里都一直深受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等問題的折磨,他們很難被所在的社會接受,在生活中也很難找到認同感。這些兒童可能沒有國籍,因此缺乏明確的法律地位,極容易被極端組織招募,被激進化,被剝削甚至是被販賣。這些暴行帶來的惡果不僅會造成這些孩子人生的悲劇,也是社會和平和安全的重大隱患,同時也會對人權維護產生極大的影響。
同時,不安全的墮胎仍是受沖突影響地區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對幸存的女性以及因強奸出生的兒童而言,性暴力相關的污名會產生長期,甚至是終身的影響。
幫助沖突中遭受性暴力的受害者以及因性暴力而出生的兒童重新融入社會經濟生活,是消除污名及彌合社會創傷的主要途徑,而這種幫助應當貫穿于所有沖突后的重建和恢復工作。
然而,國際人權框架以及和平與安全的議程都忽視了戰爭中出生的嬰兒的問題,使他們淪為一個孤獨無助的受害者類別。面對因與武裝或恐怖主義團體有關聯或因被敵人強奸生下小孩而背負各種污名的幸存者,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消除二次傷害。希望通過各方的努力,能讓戰爭和沖突中的性暴力成為過去。
編輯:趙彥
關鍵詞:戰爭 初生嬰兒 困境 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