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空心村”的“破木屋”如何變成“黃金屋”?——長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重生記
新華社長春5月28日電題:“空心村”的“破木屋”如何變成“黃金屋”?——長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重生記
新華社記者王明浩、鄒聲文、段續
木墻、木瓦、木煙囪、木柵欄、木柴垛……在中國吉林省撫松縣漫江鎮,長白山密林深處,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木屋村,被譽為長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這座一度人去樓空、日漸衰敗的古老村落,再度熱鬧起來,重獲新生。
長白山木屋源自金代時期女真人創造并居住的一種木質結構房屋,名叫“木榼楞”。20世紀80年代起,專家們在長白山區發現了多處木屋村落遺存,其中錦江木屋村保存最為完好,被譽為長白山區“最后的木屋村落”。
盡管專家認為具有遠古遺風的長白山木屋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寶貴的旅游資源,可與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云南竹樓、草原氈房等媲美,但木屋村落幾乎都在深山密林,多數面臨日漸衰敗甚至廢棄的命運。
與其他木屋村一樣,錦江木屋村的村民自古“靠山吃山”,主要以伐木、挖參、漁獵等謀生。隨著當地生態保護加強,長白山林區開始停伐禁獵,再加上交通不便,村民們謀生日漸艱難。
改革開放以來,錦江木屋村大多數村民尤其是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進城務工。全村70多戶人家,只剩下15戶居民,且多為留守老人。絕大多數木屋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個別甚至出現坍塌現象。
村民于艷霞家里就有一棟老木屋,兒子和兒媳外出打工,木屋長年無人居住。她想著村子早晚得成為“空心村”,不如換點錢合算,就3萬元賤賣給了村里的人家。
就是這一筆買賣,后來讓她一直后悔不已。
看見錦江木屋村這一珍貴的文化遺存漸漸衰敗,當地政府伸出援助之手。漫江鎮鎮長馬宏宇說,為保護和盤活這一處寶貴的文化遺產,當地政府投入資金對村里的古屋進行修繕,將整村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依托長白山旅游區的游客溢出效應,大力宣傳其獨特的文化旅游價值。
2013年,錦江木屋村作為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滿族古木屋建筑群,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木屋村聲名漸起,各地游客口口相傳,慕名而來。
走近木屋村,但見原始森林掩映之下,全村近60棟房屋,全由純原木建造:以粗細長短相同的樹干卯榫相扣為墻,外敷黃泥,擋風御寒;房頂鋪就一片片木瓦,防水隔雪;廚房煙囪,選用空心老樹做成,其他盆、勺、桌、椅等生活用品,也皆用木打造……
獨有的森林木屋民居,濃濃的關東民俗風情,而且春有百花、夏有綠蔭、秋賞彩林、冬玩冰雪……錦江木屋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觀光之余,也產生了巨大的住宿、餐飲、購物需求。
曾經離開的村民從中看到了商機,不少人重返家園,搞起了鄉村旅游。于艷霞辦起山村家庭旅館,忙不過來,在城里上班的兒子也回來一起幫著打理,兒媳也在村里展示傳統滿族剪紙,生意十分紅火。
“游客住宿,平時一位五六十元,旺季時七八十元。”于艷霞說。
沒多久,于艷霞的山村家庭旅館床位不夠,想著向村里人買回一棟同樣大小的木屋,“幾年前只賣3萬元,現在買回來居然花了40多萬元,多花了10多倍的錢”。
一賣一買,于艷霞既懊惱又高興。懊惱的是,自己多花了冤枉錢;高興的是,這說明木屋村的日子越來越金貴……
于艷霞雖出身農民,但也頗有經營意識。在當地政府指導下,她牽頭成立木屋旅游專業合作社。村民們或喂養農家豬,或提供柴雞柴蛋,或專門做豆腐,或開辦木屋旅館……各家分工不同,利益共享,明碼標價,規范經營。
極富特色的木屋村,名氣越傳越遠,游客越來越多。僅2017年,這個小小的村子就接待了5萬游客,許多攝影愛好者和影視劇組也慕名前來采風、取景。
游客多了,人氣旺了,木屋就變成了“黃金屋”。“去年,參加木屋旅游專業合作社的農戶人均收入三四萬元。沒回村的村民把木房租給合作社一年租金也有2萬元。長期沒有進賬的村集體去年也收入了10萬元。”于艷霞說。
木屋村豆腐坊的女主人孟凡榮一邊做豆腐,一邊細心地給外國游客講解制作工藝。“本來以為木屋村一天不如一天,沒想到現在真的能起死回生!我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現在是最好的時候!”孟凡榮說。
撫松縣旅游局局長宋赫介紹,下一步,縣里將支持錦江木屋村繼續挖掘長白山放山、狩獵和高蹺秧歌等習俗,讓更多民俗和文化遺產在這里“活”起來,吸引游客參觀的同時,也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參與保護和發展木屋村落。
歷經百年滄桑、埋沒密林深處、終得完整保存的古老木屋村落,贏得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正開啟自己全新的明天。(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木屋 長白山 最后的木屋村落 游客 空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