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 要聞

全國政協“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綜述

2018年05月28日 09:54 | 作者:楊雪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本固則枝繁,源遠則流長
——全國政協“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綜述
人民政協報記者 楊雪

5月25日上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的十三屆全國政協第三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圍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的現狀、發展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建真言、謀良策。

1122889959_15272513378851n

5月25日,十三屆全國政協第三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并講話。 新華社記者殷博古攝

增強文化自信敬畏歷史傳統

健全法律法規加大問責力度

“文化與建筑,是皮與毛的關系。文化是本、是源,建筑是支、是流,本固才能枝繁,源遠才能流長。要敬畏歷史文化,尊重歷史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座談會上,委員們一致表示。

據住建部資料統計,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13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已分6批公布了25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即將公布第7批約6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有24個省(區、市)公布了17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69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各地還探索將各種文化遺產類型納入保護體系。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工作頭緒繁多,核心問題就是兩個:保護和利用。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和利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如“大拆大建”、“拆真建假”、曲解“修舊如舊”;輕整體保護,割裂舊城格局,重個別古跡保護,周邊過度開發;開發建設造成地下歷史遺跡或文物破壞;過度商業化,居民搬遷一空等現象。

委員們指出,上述現象多發生于保護與建設發生矛盾時,犧牲“保護”,照顧“建設”的決策所致。

“保護條例1982年就制定了,可是誰來執行?文物部門、住建部門執行管用嗎?最關鍵還在于城市的決策者!”始終致力于古村落保護的老委員馮驥才一針見血地說道。

委員們認為,提高全社會尤其是決策者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正確認識是當務之急。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最大公約數”的自信,要充分認識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所具有的重要文化價值。

同時委員們也紛紛建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還要健全法律體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嚴格執法,并加大問責力度。

“我國文物立法和其他國家相比至少晚了半個世紀。”長期做外交與文化工作的丁偉委員說,“意大利將國家的藝術、歷史景觀和遺產的保護納入憲法之中;日本、英國早于19世紀即頒布相關法律;法國在1962年率先制定保護歷史街區的馬爾羅法令,此后丹麥、芬蘭、比利時等國紛紛效仿……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法律體系、配套政策仍不健全。”丁偉建議在梳理、借鑒國外成熟立法的基礎上,完善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律體系。

連玉明委員也建議要盡快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法提上國家立法議事日程,加快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修訂。

“還要加大對地方政府的問責追責和考核力度。”委員們提出。

“誰來督查?誰來負責?出了問題找誰?”俞金堯委員表示,一定要職責明確!為此,他建議:要建立地方政府對轄區內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的主體責任制,確立主要責任人;由國家建設規劃和文物主管部門設立監督巡查制度,并將監督巡查評估報告作為對地方政府進行主體責任考核的主要依據。

遵循科學化與標準化

避免過度追求規模速度

提升了意識,健全了法制,接下來具體如何保護?保護的過程中應避免什么?遵循什么?注意什么?

“許多嶄新的‘古鎮’如雨后春筍,與‘千篇一律的城市改造’患了一樣的病:急功近利、目光短淺。”座談會上,著名作家劉恒常委對過度追求速度和規模表示出深深的憂慮。他說:“我們觀察古城鎮保護的狀態,有的為了政績完美而拆真建假,有的為了學術完美而標新立異。繞開單純‘修舊’,加入主觀設計風格,形成與保護風貌完全不搭界的所謂‘保護’,要切忌!保護應該回歸簡約與樸素!”

“名城保護的偉大事業,要量體裁衣,不可因過度追求規模而失控,不能如房地產過度開發一般,使城市的面貌越來越雷同,甚至造成巨大的浪費;要深謀遠慮,不可過度追求速度,靜下心來思考是必要的。思考,意味著對更好的觀點的等待,對更好的策略的等待。真正的保護,放慢步伐的思考與等待,是十分珍貴的!”劉恒說道。

“不要重建!假古董沒有價值。如果重建,一定是精神上的,而非景觀上的。請尊重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的尊嚴。”馮驥才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如果地震,如何防止佛像、古建被損?”“倒了再建。”這是宋紀蓉委員在調研一座寺廟時向對方提問后聽到的回答。宋紀蓉很心痛,何必“倒了再建”?目前已有良好隔震效果的減隔震防護裝置。只要運用好這些科學技術,完全可以未雨綢繆,使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產屹立不倒!

宋紀蓉作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在她的倡導下,故宮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文物醫院”。她認為,當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亟須科學的思維和方法。

“數字化記錄—考古研究—各類文物材質的研究—制定保護修復方案—專家論證—方案實施—保護修復全過程監理—保護修復驗收—落實預防性保護措施,全過程和各環節實行科學標準。對木質、夯土、石質、磚混結構,采取不同保護修復標準,達到‘原真性保護’。”宋紀蓉建議,成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標準制定委員會”,制定配套科學修復、科學保護的方法。

“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人和專業工匠是原汁原味保護名城名鎮的重要支撐。”周嵐委員還指出了營造技藝人才稀缺問題。傳統建筑營造是技、藝與體力勞動的融合,學徒時間長,收入不匹配,已后繼乏人,“要將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和工匠的培育、認定納入個人職業資格管理。”周嵐建議。

功能復興為主導活化利用待提升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既要保護好,也要合理利用好。

如何利用?首先要判斷是否適宜活化利用。委員們認為,對于已經失去功能的古跡,不適宜活化利用;仍然發揮著日常生活功能的古跡,原則上可以活化利用。

“有些古建、院落被端著、鎖著;有些傳承,過度演藝化、展示化,歷史文化被抱著、養著;還有些過度開發……許多名鎮為古人、別人、游人活著。”張復明委員說,對于可以利用的,要以“功能復興”為主導。他舉例,烏鎮戲劇節、全球互聯網大會使得烏鎮融入了當代經濟體系之中,城鎮活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通過戰略規劃、政策引導、選址布局、投資補助、購買服務、授權舉辦活動等方式,大力支持名鎮開展會議、會展、論壇、文化展演活動,設立教育培訓、文化交流機構和非遺傳習基地等,壯大名鎮新職能和新業態。

吳洪亮委員也提到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等范例,就是以一個項目帶動了整個城鎮發展,成為全球品牌。

“保護在相當程度上需要有活化的支撐。”對此,張頤武委員持相同觀點。他舉例,位于北京西城區的萬松老人塔建于元代,是北京城區現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磚塔。西城區文委選擇正陽書局為委托運營方,打造公益性質的“北京磚讀空間”。在不破壞本來建筑格局和內部狀況的前提下,進行活化利用,取得很好效果。

“要鼓勵各地積極探索歷史遺存活化利用的多元路徑。”周嵐委員講述了南京如何克服歷史資源“孤島式保護”的弊端,提出把歷史資源“找出來、保下來、串起來、亮出來、用起來、活起來”的保護彰顯和活化利用路徑,將歷史資源“碎片”用城市綠道、濱水藍道、文化步道等有機串聯,形成體系化的魅力特色空間體系。

“要切忌重物質遺產、輕非物質遺產;重經濟價值、輕精神價值;重投資者現實利益、輕民眾公共及長遠利益。”賀云翱委員說,調研中發現的“原居民完全遷出型”模式在全國仍屬突出問題,失去原居民的名城名鎮成為物質性的“軀殼”,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和寶貴的“鄉愁”價值也難以保護和傳承。

賀云翱在調研中也看到蘇州平江歷史街區、木瀆古鎮、陸巷古村等采取“原居民完全保留型”和“原居民部分遷出型”模式,當地居民參與度高,獲得感強,游客眾多,實現了保護利用雙贏。

2017年,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到重點任務時,特別提到“深入闡發文化精髓”(第8條)。委員們認為,對于名城名鎮最大的利用,是對遺產的深度解讀,講可以引起人們共鳴的故事,使容易被忘卻的歷史成為永久的記憶。“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都因故事的力量“再生”。歷史遺跡,歷史城鎮,沒有故事,就是磚、就是瓦,就是道路,有了故事,就成了文化。

退出還是增補造血還是扶持

座談會上,有共識,也有交鋒。

“2011年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全國調查,發現當時有13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消失,18個城市只保留一個歷史文化街區。相關地方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條例明確規定,要有2個歷史文化街區才有資格進入歷史文化名城,為什么不退出?”

“但如果是規定本身太教條,也可以修改。”

座談會上,一些委員與俞金堯委員強調的名城名鎮的退出機制“較真兒起來”。

馬東平委員就認為,西部地區,因自然、社會、歷史等多種原因導致歷史文化街區現狀堪憂,但是像敦煌這樣在歷史上曾是世界多種文明的交匯之地,在中華民族開疆拓土和民族交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的名城,因街區而被取消歷史文化名城資格,這在尋求國家歷史記憶和彰顯民族文化方面時,將是莫大的缺憾。

她繼而提出,對于各民族交流交融發生地,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示范地,可考慮作為申報標準的增項。

馮驥才認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定義和內涵,需要重新認定。這份名城名鎮的“清單”制定已經過去30多年了,現在還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人故居等反映歷史文化內涵的部分添加進去。

一些委員強調歷史文化名城名鎮要具備造血功能,但是也有委員提出并非所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都具有發展產業的條件。對于地理形態處于邊緣的名鎮名村,委員認為仍要保護,而且要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張妹芝委員提到河北一些名鎮名村多在貧瘠的太行山區,政府投入成為瓶頸。她建議中央財政應建立專項補助資金,分門別類,逐層分擔這些城鎮的保護責任,對在名城名鎮保護作出貢獻的居住者也要予以扶持。

而扶貧也成為此次座談的關注點。李修松委員注意到在全國13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有6縣(市)屬于國家級貧困縣。他建議國家對這6縣(市)應予以支持,促使其抓住機遇,發展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擺脫“雙困”,實現“雙贏”,走出一條銳意創新、具有自身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之路。

為滿足更多委員希望參會的需求,會議在主會場附近另設了分會場,邀請11位對此關注的委員通過視頻直播參與了“旁聽”。

此次雙周座談會還采取了一種新形式——“網絡議政”,以廣泛吸納委員的意見和建議。委員可將建議發送至指定郵箱來共同參政議政。此次座談安庭、陳偉忠、登巴大吉、郭媛媛、吉平等委員發來“網絡議政”,安庭委員還被邀請出席并發言,他呼吁盡快開展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原生態居民”的入戶調研,并形成階段性的數據,為相關保護措施的實施提供科學的依據。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保護 歷史文化 委員 文化名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