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讓冒用個人身份信息牟利者無處遁形
跨境物流公司冒用個人身份信息進口貨物,本質上是進口貿易逃稅行為,不僅侵犯了被盜用信息公民的合法權益,還導致國家稅收大量流失,擾亂進口貿易的市場秩序,還可能為國內相關商品的市場競爭帶來沖擊。
據5月21日央視財經報道,很多人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的身份信息被某些人用來做起了跨境商品交易。記者調查發現,這是一條巨大的黑色產業鏈,一些跨境物流公司借用某些跨境電商平臺的殼,將公民身份信息做成購買境外商品的散戶訂單,進而將進口的需要全額繳稅的貨物化整為零,違法享受稅收優惠。甚至有些跨境電商平臺利用自身的客戶資源,與這些不法物流公司“合作”生財。
先梳理一下來龍去脈——這邊廂,普通消費者想購買境外商品,一個途徑是在跨境電商平臺上下單,按國家規定,每人的消費額度為單次不超過2000元,每年不超過20000元。跨境電商平臺接到訂單和買家身份信息后上報給海關來清關,隨后安排發貨。那邊廂,一些跨境物流公司運輸進口貨物需要全額繳稅,若“假裝”這些貨物是個人用戶購買,則可以享受部分商品零關稅等優惠,進而節約大筆支出。于是,跨境物流搭上了跨境電商的肩,從毫不知情的普通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上揩油……
跨境物流公司冒用個人身份信息進口貨物,本質上是進口貿易逃稅行為。如此借殼逃稅,不僅侵犯了被盜用信息公民的合法權益。據報道,被盜用信息的人遍及全國各省市,有人甚至“被海淘”幾十次,這不僅帶來因信息泄露而潛藏的各種風險,還消耗了個人海淘額度,更嚴重的是,導致國家稅收大量流失,擾亂進口貿易的市場秩序,還可能為國內相關商品的市場競爭帶來沖擊。
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商發展迅速,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7.6萬億元,有機構預測2018年將達到8.8萬億元規模。為了鼓勵跨境電商的發展,多部門出臺了多種鼓勵和扶持跨境電商的政策措施,包括海淘減稅額度等政策。
眼下,好的政策被人鉆了空子,甚至演變為一條黑色產業鏈。對此,相關部門有必要從機制、政策、法律等層面抓緊打補丁,進一步完善跨境物流、跨境電商的監管,對物流及電商平臺等跨境交易的相關環節加大抽檢核驗頻率,對涉及跨境交易的平臺加大業務審核力度,同時建立和完善黑名單制度。海關方面也應探索完善信息倒查機制,從快遞單號、下單人手機號等信息入手核查,發現問題按圖索驥,壓縮逃稅行為的空間和機會。
事實上,“借甲之名牟乙之利”的行為在醫藥、建筑、法律、網約車等行業也時常出沒,比如備受詬病的掛證行為,比如網約車以順風車名義行非法營運之實等。期待此番事件能夠讓相關部門舉一反三,加大力度治理相關行業和領域的類似非法牟利和規避監管行為。
國家發改委、網信辦、工信部等部門近日聯合發文,加大對電子商務領域失信問題專項治理,可謂正當其時。目前中國跨境電商在體量、支付、物流等方面都領先于全球,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開展,我國積極推動“絲路電商”國際合作,與許多國家電子商務交流合作不斷加深,這就要求我國在跨境電子商務以及海外物流等方面夯實監管的基石,不斷開拓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新局面。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跨境 信息 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