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整體環境改善 東亞區域合作再起航
東亞區域合作再起航
如今整個東北亞、東南亞整體環境的改善,為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再起航提供了重要契機
本刊記者/蔣濤 徐方清
今年3月中國新一屆政府成立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首次出訪選擇了印尼和日本兩個周邊國家。 應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5月6日至11日對印度尼西亞進行正式訪問,出席在日本舉行的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并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
這次訪問覆蓋東北亞和東南亞區域板塊,對于進一步夯實中印尼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深化中國東盟關系和中日韓三方合作,推動中日關系重回正軌、規劃兩國關系下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此訪的成果也為東亞區域合作注入確定性和穩定性,推動東亞區域合作“再起航”。
最好的紀念
5月8日,李克強抵達東京,開啟此次東亞之行的“日本時間”,出席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并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中國總理時隔8年正式訪問日本,日本政府給予中國總理“公賓”的最高禮遇。李克強此次訪問日程豐富而緊湊,其中包括會見日本天皇明仁、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談,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紀念活動,并廣泛接觸日本各界人士,還赴北海道參觀訪問,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幾乎全程陪同訪問。
“中日互為重要近鄰。現在從北京到東京,每天都有數十個直達航班,只需飛行三個多小時。然而,近年來在推動中日關系改善發展之路上,我們卻走了很久。”李克強在到訪日本前發表在日本媒體上的署名文章稱。當地時間5月9日下午,在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談之后共同會見記者時,李克強再次感慨道,“這對于兩個近鄰又是世界重要經濟體來說,時間的確太久了。”
回溯二戰后中日關系的發展,中日經歷了相互隔絕、迅速發展、矛盾多發和戰略磨合等不同階段,充滿波折。國際關系學界認為,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關系總體上經歷了兩大階段:從1972年至1992年的迅速發展期以及1992年至今的戰略磨合期。
近年來,中國強勁崛起,中日力量對比發生逆轉,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一舉超過日本。“中日結構性矛盾凸顯,圍繞歷史認知問題、臺灣問題、釣魚島領土爭端等,各種矛盾競相爆發。”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作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中日在特殊時間節點的這輪互動,重要性不言而喻。阮宗澤表示,當前國際秩序醞釀深刻轉型,東北亞地區形勢瞬息萬變,單邊主義和保守主義威脅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和全球經濟增長。在此背景下,李克強此次訪日將進一步鞏固中日關系改善勢頭,為兩國關系未來注入和平友好、互利共贏的確定性。
當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的重要意義在于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明確提出發展兩國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在此次訪問期間,李克強將其形容為“至今仍是指引中日關系發展的‘定海神針’”,安倍晉三稱其像“指南針”一樣,引領日中關系克服困難、不斷前行。
當地時間5月10日上午,李克強在東京新大谷飯店的芙蓉西廳會見21位參與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進程的日方代表人士及親屬。40年前,鄧小平和時任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共同出席了條約批準書交換儀式。李克強表示,在今天這樣一個特殊場合和時刻,我們在這里深切緬懷鄧小平先生和福田赳夫先生為代表的兩國老一輩領導人,共同回憶他們為締約所做的歷史性貢獻,尤其感到親切。
“他們所做的戰略決斷實踐證明是很有遠見的,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將其上升為須予嚴格遵循的法律意志,確立了中日和平共處、世代友好的大方向。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精神至今仍是指引中日關系發展的‘定海神針’。”李克強還表示,“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等四個政治文件是中日之間達成的重要共識,是中日關系重回正常軌道的根本保障。中日關系近來改善勢頭不斷得以鞏固,我此次應安倍首相邀請訪問日本,就是要與日方共同遵循恪守包括條約在內的中日四個政治文件,推動中日關系重回正常軌道,保持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在李克強右手邊就座的是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此刻被介紹為“時任首相福田赳夫之子”。而在李克強左手邊就座的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會長河野洋平,被介紹為“前參議長河野謙三之侄”。福田康夫回應李克強的話說:“您說的這些話我完全贊同。我想我們在座的人也都不會辜負這份期望。我確信以李克強總理此次訪問為契機,中日友好關系一定會取得更大進展。”
10日中午,李克強與安倍晉三共同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紀念活動暨歡迎李克強總理訪日招待會。“今天舉行這么龐大規模的招待會,表明中日之間有著可以溝通的感情、可以交流的意愿和廣泛的共同利益。”李克強在2000人參加的招待會上發表演講時說,雙方應始終遵循條約精神,推動中日關系在重回正常軌道的基礎上實現長期健康穩定發展,這是對條約締結40周年最好的紀念。
在這次招待會的前一天,李克強在與安倍晉三共見記者時表示,希望中日關系能夠行穩致遠,在和平友好合作的氛圍中再次起航。“我對‘再次起航’的說法深有同感。”安倍晉三在招待會上特意強調,“在日中關系重新揚帆起航之際,兩國關系開始進入協調的新時代,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發展共同付出努力。”
李克強此訪期間,中日還達成了一系列經貿共識,進一步擴大了人們對兩國拓展經貿合作新領域的想象空間。如雙方同意開展創新發展合作,建立創新對話機制,逐步推進兩國在高技術以及在應對人口老齡化、醫療衛生等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需要的領域開展技術合作,同時嚴格保護知識產權。
近日,中日雙方在金融領域也達成一系列合作共識,包括給予日方20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就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達成原則共識,以及在東京設立人民幣清算行等。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對媒體表示,中日是在亞洲和世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兩國加強金融合作既有利于兩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融合發展,為雙方金融機構拓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提供廣闊空間,也有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支持兩國貿易投資,并促進亞洲和全球經濟持續增長。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經濟商務公使宋耀明也認為,相信伴隨中日關系逐步回暖,兩國經貿合作將進一步提質升級,雙邊經貿關系也將迎來新時代。
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地
今年是中國同印尼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5周年,印尼是李克強此次東亞之行的第一站。當地時間5月6日下午,李克強乘專機抵達雅加達。李克強在同印尼總統佐科會談后共見記者時宣布,中方將增加50萬噸印尼棕櫚油進口配額,以更好平衡中國與印尼的貿易逆差。李克強在當晚出席中國印尼工商峰會并發表主旨演講時還表示,中方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愿意進口更多印尼有競爭力特色產品,包括棕櫚油、油氣、橡膠等大宗商品和咖啡、燕窩、水果等農產品,也希望印尼方解除對中國果蔬產品的進口限制。
中方增加50萬噸棕櫚油進口配額,對印尼這個世界主要棕櫚油生產國而言,是一項重大利好。在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助理黃日涵看來,棕櫚油關系到印尼上千萬農民的就業和生計,而目前中國國內食用油需求也在日益增長,增加棕櫚油進口將為消費者帶來更多樣、更實惠的選擇。
此訪期間,“對接”成為中國和印尼雙方談及的高頻詞。圍繞戰略對接,中國和印尼在此訪期間簽署了包括關于推進區域綜合經濟走廊建設合作、關于對雅萬高鐵項目持續順利實施提供支持等在內的七份合作文件。雙方重申樂見兩國不斷加強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合作,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海洋支點”構想框架內繼續推進雅萬高鐵建設,并就“區域綜合經濟走廊”建設合作進行探討。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與印尼分別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三大發展中國家,兩國國情相似,都面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任務,在各自發展戰略選擇上,具有不少默契,在戰略對接上也有不少共識。
以雅萬高鐵項目為例,該高鐵連接印尼首都雅加達與第四大城市萬隆,計劃3年建成通車。屆時,雅加達至萬隆將由現在的3個多小時縮短至40分鐘,在緩解交通壓力的同時,還將加快形成印尼高鐵經濟走廊,改善當地民眾生活。
雅萬高鐵是中印尼戰略對接的重點項目,也是中國高鐵方案“走出去”的第一單。該項目成功建成,將創造南南合作新模式,并將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尼乃至東南亞國家落地,惠及多方。
中國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
5月9日,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時隔兩年半后,這一東亞地區重要合作機制的重啟,被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是三國合作開始回歸正軌,體現出中日韓各方關系的明顯改善。
2008年12月,中日韓三國領導人首次在東盟與中日韓(10+3)框架外單獨舉行會議,并將這一會議機制化,每年在三國輪流舉行。但此后,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一度停滯。
目前,東亞地區正處在半島局勢緩和、朝韓關系回暖的關鍵節點,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唐奇芳認為,相互關系和地區形勢同時出現的有利變化,給中日韓合作機制發揮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作用提供了難得一遇的良機。
外交學院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妥善處理敏感問題和分歧的基礎上,中日韓三國坐下來談一談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創造化解矛盾的契機,有助于推動關系轉圜,為未來進行開拓奠定好的基礎。在他看來,中日韓是東亞地區最大的三個經濟體,相互深化合作對于地區合作有著示范意義和引領作用。
此次領導人會議發布的聯合宣言指出,三國將深化經貿合作、推動東亞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并明確表示,“將進一步加速三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力爭達成全面、高水平、互惠且具有自身價值的自由貿易協定。”中日韓一致同意加快自貿區建設和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表明地區國家有共同的愿望,推進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同時,中方還倡議以“中日韓+X”模式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共同開拓第四方市場,促進地區內外可持續發展。
周永生認為,“中日韓+X”展示出東亞區域合作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顯示了中日韓合作未來廣闊的前景,而X的因素,將凸顯東亞三國可以包容更多的地區角色。
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稱,此次中日韓會議正在重塑東亞關系,說明特朗普在貿易和安全問題上的強硬立場正在推動這些經常發生齟齬的國家緩和關系。中國正樹立全球貿易體系維護者的形象,日本也愿意“做兩手準備”,以獲得制衡華盛頓的影響力。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室主任東艷認為,中日韓三國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中的重要力量,重啟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有利于加快推進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有助于探索適合亞太地區的貿易投資規則體系,可以整合現有的東盟自貿協定,打通各自貿協定之間的壁壘,促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RCEP)早日結束,為東亞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5月7日下午,在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5周年慶祝活動啟動儀式現場,李克強總理和東盟秘書長林玉輝一同掀起一塊紅色綢布,一幅中國筆墨的《黃山迎客松》山水畫映入人們眼簾。李克強現場闡釋道,“黃山迎客松象征著中國人民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我想借贈此畫表明,中國會繼續擴大開放,歡迎全世界各方賓客參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在貿易保護主義的“逆風”之下,李克強明確發出擴大開放的積極信號。李克強指出,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東盟第二個50年的起步之年。中國的發展將為世界帶來新的更大的機遇,東盟國家作為近鄰可謂近水樓臺,將更早更多從中受益。中國歡迎東盟國家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愿與東盟建設更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共塑中國—東盟合作新未來。中國將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改革開放40年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關上大門。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第18期)
編輯:曾珂
關鍵詞:整體環境改善 東亞區域合作再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