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范榮:“中芯”之困警示核心技術還得靠自己
作者:范榮
世界供應鏈在政治面前是脆弱的,一旦出現大國互搏,開放的大門往往會轟然關閉。只有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關鍵時刻才不會受制于人。沒有國家甘愿把核心技術拱手讓人,真正的核心技術靠“化緣”要不來、花大價錢也買不到。突破了自主創新,才有談跨越式發展的基礎。
“發展國產芯片,這事不能再拖了!”連日來,這樣的感嘆頻頻見于輿論場。4月17日,美國對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通訊祭出制裁“殺手锏”。根據制裁內容,美國企業在未來7年內禁止向中興銷售元器件、軟件和相關技術。消息甫一曝光,中國國內一片震動,不僅包括中興在內的高科技企業倍感壓力,社會上對于中國“無芯”痛點的討論也異常熱烈。
事實上,中興被美方“封殺”并非首次。2016年,美國政府就曾以違反相關出口禁令為由將其列入“黑名單”。歷經一年多的艱難談判并支付8.92億美元的巨額罰款后,中興才艱難平息了這場風波。如今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短兵相接之中,美方挖空心思為我們制造麻煩,中興不幸成為靶子之一。美方明面上給出的理由是中興在落實兩年前的協議時打了折扣,且不談上述說法有多少不盡不實之處,即便真有其事,美方這種“高射炮打蚊子”的反應也經不起推敲。業內人士直言,美國挑起貿易戰實則劍指“中國制造2025”。通訊行業位列其中,作為行業巨頭的中興遭遇此劫也就不難理解了。我們不懼貿易戰、手中牌也很多,但必須承認,中國在芯片和元器件領域仍然較為弱勢,核心技術仍是我們的最大“命門”。中興之困,其實是“中芯”之困。
置身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之間均可互通有無。如果單純從成本角度考量,自主研發創新的“性價比”確實不算高。反觀現實,亦不乏中國企業在外部采購的便捷與自主研發的費力之中,選擇了前者。有一個經典的例子,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作為一個制筆大國,卻要海量進口圓珠筆筆尖的球珠。癥結并不在于球珠所用鋼材的生產技術難到無法攻克,而是出于生產成本的考慮,企業沒有十足動力去研究。這種選擇在一定發展階段顯得頗為合理,但依賴外部技術的惰性思維一旦養成,則隨時會有致命危險。事實證明,如果核心部件都是舶來品,一臺電腦就只能賺“一捆大蔥的錢”,更重要的是,世界供應鏈在政治面前是脆弱的,一旦出現大國互搏,開放的大門往往會轟然關閉。只有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關鍵時刻才不會受制于人。
沒有國家甘愿把核心技術拱手讓人,真正的核心技術靠“化緣”要不來、花大價錢也買不到。突破了自主創新,才有談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作為后發國家,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長期處于追趕者的狀態。回顧這一路走來的崢嶸歲月,我們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體會尤為深切,也殊為感謝先驅們對發展航向的準確把舵。在一窮二白之時咬緊牙關自主研制出“兩彈一星”,構建完整工業體系;在各方面條件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就敢攻關“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完成一定積累后又馬不停蹄研制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正是永不停歇的艱苦奮斗,中國人將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也正是這種“越封鎖越強大”的現實規律,讓我們有了應對國際政治波譎云詭的底氣。
今天,中國雖然走出了任人宰割的暗黑叢林,但被人牽制的激流險灘還必須蹚過。如果說,在發展底子太薄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適度地以市場換技術;那么,當我們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中國企業即將同世界名企比拼一二時,光靠“拿來主義”就不行了。尤其當下,“弱肉強食”“零和博弈”等現實法則依舊盛行,中國所處的環境實則危機四伏。我們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國外供應商的信譽和經貿往來的便捷,更不能被發達國家對華出口政策的時松時緊而打亂節奏。在合適的時機拋開外部“拐杖”,鉚足干勁搶占科技制高點,這是我們最務實的選擇。或許在一段時間里,我們會經歷陣痛,但這個困難期肯定能夠熬過,結局將是中國企業技術能力的再上臺階。
自力更生,這不僅是一條發展經驗,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奮斗精神。在共和國近70年的生命歷程里,每一項創新突破都來之不易,每一次成功都透著一股“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韌勁兒。相較當年,今日中國支撐創新的經濟條件和技術力量早已躍升了好幾個量級,只要我們傳承那種精氣神,定能攻克中國制造“缺芯少魂”的難關,中國風景這邊獨好的發展態勢也必將永久延續。(范榮)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中國 核心技術 中興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