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國人工智能和民生領域創新亮相日內瓦發明展
新華社日內瓦4月13日電綜述:中國人工智能和民生領域創新亮相日內瓦發明展
新華社記者劉曲
一年一度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本周迎來第46次盛會。與近年來的趨勢一致,許多來自中國的發明和創新成果在展會上亮相,今年來自中國的展臺面積約占整個展區的三分之一,特別是人工智能(AI)、民生等領域的發明引起廣泛關注。
中國發明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由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ISTA)組織參展,這是一個由包括清華、北大、復旦、香港理工在內的27所著名高等學府聯合建立的組織,其中知名專家教授和大學生是發明主力;二是由獨立發明人、中學生、企業代表等組成的代表團。
人工智能近年來成為全球競相發展的熱點,本次展會上來自香港和內地的幾項發明將人工智能和醫療結合,成為精準醫療和遠程醫療的應用范例。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影像計算研究中心主任、術康醫療首席技術官王德峰教授團隊帶來三款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術康醫療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口腔科種植牙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提高手術精度并降低人工操作的風險,使許多高難度、高精度的手術也能在級別較低的醫院進行,有助于解決醫療資源緊缺問題。
以口腔科手術機器人做種植牙手術為例,機器人在手術前就可根據患者口腔掃描數據計算出虛擬種植牙方案,手術過程中如果患者發生位移,機器人會實時調整位置,精準度得以極大提高。王教授介紹說,按目前種植牙每顆1萬元人民幣計算,其中種植體只占五分之一,其余都是醫師人工費,這種機器人可讓費用大大降低,“好的技術一定是安全、智能、好用、不貴的”。
復旦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張文強團隊將人工智能和中醫結合,帶來了中醫輔助診斷機器人“復旦小華”。據介紹,該項目同上海中醫藥大學合作,通過機器深度學習和算法將中醫診斷標準量化,讓機器人也能通過望、聞、問、切實現中醫的面診、舌診、脈診等輔助診斷。目前復旦大學機器人智能實驗室團隊研發的智能機器人已經到了第六代,今后還會繼續推進醫療機器人的遠程診斷和實時輔助功能。
“技術的發展和推廣離不開產業應用或需求的推動。”張文強說。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服務機器人需求潛力巨大,家用市場引領行業快速發展。
據此次香港代表團領隊、香港發明創新總會會長呂新榮博士介紹,今年香港高校派出了有史以來最大陣容參展,不少發明創造直接和大眾民生息息相關。兒童近視在華語地區相當普遍,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主任杜嗣河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能控制近視的“光學離焦”眼鏡,可減慢兒童近視加深速度。
杜教授說,兒童發育期間眼球因迅速成長而被“拉長”,容易導致進入眼睛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方而非視網膜上,形成近視。這種新型鏡片會在視網膜上產生一個清晰影像,同時視網膜前方會出現另一個離焦或模糊影像,利用眼睛自然回饋機制,減慢近視的加深速度。杜教授說,其女兒在佩戴“光學離焦”鏡片兩年后,近視度數增加幾乎為零。目前這種眼鏡已進入審批最后階段,預計今年夏天在香港和內地上市。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創辦于1973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發明展之一。今年展會于4月11日至15日在日內瓦Palexpo展覽館舉行,共吸引了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余項新發明參展。
編輯:秦云
關鍵詞:中國 人工智能 民生領域 日內瓦發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