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3歲男孩對鄰居叫爸 尷尬背后是殘酷疾病
早上8點多,爸爸媽媽相繼出門上班去了,爺爺去農貿市場買菜了,奶奶在廚房刷洗碗筷,只留下3歲半的樂樂(化名)一人在客廳玩耍。他趴在茶幾上,面前攤著積木、彩泥、故事機……但他都好像沒看見一樣,卻對爸爸前一晚喝完忘扔的可樂瓶蓋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奶奶走過來打開電視,播放動畫片《熊出沒》,依然沒能吸引他的注意。
看著專注于“研究”可樂瓶蓋的孫子,奶奶的眼淚又忍不住流了下來,因為在不久前,樂樂剛被確診患有自閉癥。
叫鄰居家叔叔“爸爸”
引來兩家尷尬
白白的皮膚、圓圓的臉蛋、忽閃著大大的眼睛,樂樂生來就是個討人喜歡的孩子。從小奶奶抱著他去小公園遛彎,總能引來一聲聲夸贊。然而,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有個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過了周歲之后,同齡的孩子開始牙牙學語,會叫人,會簡單對話。可樂樂始終“金口難開”,直到一歲半時才會叫媽媽,而之后就再沒進展。
起初,樂樂的爸爸媽媽也有過擔憂,想帶孩子去醫院看看,但爺爺奶奶總說“貴人語遲”,還拿一個外面聽來的某孩子5歲才說話的例子來“安慰”他們,于是全家人就慢慢放松警惕。看著孩子能吃能喝又能睡的,上醫院的事也就不提起了。
其實,樂樂也不是完全不會說話,像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等簡單的稱呼也會幾個,糟糕的是他分不清身邊人與自己的關系。一次,在電梯里碰上隔壁鄰居一家,樂樂莫名沖人家男主人喊了聲“爸爸”。“這是他第一次說出這兩個字,我真不知是驚還是喜,兩家人頓時陷入尷尬的氣氛中。”樂樂媽媽說,類似事情還不止一次,他會對著爸爸喊“叔叔”,也會朝著奶奶喊“媽媽”。
在幼兒園
從來不和其他孩子玩
樂樂出生在下半年,按說要到今年9月才能上幼兒園。媽媽聽說多跟別的小朋友接觸,有助于孩子語言發育。于是,一過好年,家長就忙著托關系找了附近的一家幼兒園讓樂樂插班。
“我們家樂樂的相貌確實還蠻可愛的,班里的老師也挺喜歡他。”樂樂媽媽說,她怎么也想不到,一個月之后,老師建議我們把孩子帶回家自己管,原因是,他在幼兒園里是一個一點也“不合群”的孩子。
樂樂在幼兒園里倒不吵不鬧,總是安安靜靜地坐在一邊。但他從來也不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師叫他的名字也沒有反應,只有拍拍肩膀,他會抬頭看你一眼,然后轉開繼續回到自己的世界。有時候,老師會硬把他拉到其他小朋友玩的地方,可一轉頭他又自己走開了,就連手機游戲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而且,老師說他感興趣的東西特別奇怪,經常會盯著旋轉的風車看很久,一個普通的塑料瓶蓋也能玩兩三個小時。
輕中度自閉癥
康復訓練有助生活自理
樂樂從幼兒園被領回家之后,大家都意識到孩子的問題不是“貴人語遲”那么簡單,商量后決定上醫院看看。在綜合性醫院,他們先通過各種檢查排除了聽力、大腦等器質性問題之后,又到杭州市七醫院兒童心理中心做了一系列的測試與評估,最后確診為自閉癥。媽媽和奶奶當即就哭了。
要知道,自閉癥又稱孤獨癥譜系障礙,是一種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范圍狹窄以及重復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發育性障礙,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交技能、言語溝通技能受損,同時,伴有一定的行為障礙和智能障礙,這就意味著樂樂難以與同齡孩子一樣成長和生活。
接診的周國嶺主任說:“當前,中國自閉癥患者已超過1400萬,其中14歲以下患者超過200萬,每68名兒童就有1個。可目前對自閉癥還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唯有針對性的語言康復和社交能力康復,才能盡可能改善患者的狀況,以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從我們多年的臨床實踐來看,那些輕中度的自閉癥患者經過科學的康復訓練,可以與人簡單交流、生活自理,甚至能完成簡單工作。近年來,隨著大眾對自閉癥認識的提高,以及相關檢測設備與方法的進步,自閉癥的檢出率大大增加,對于這些孩子來說,及早地發現與科學地康復訓練才能給整個家庭帶來希望的未來。”
編輯:趙彥
關鍵詞:3歲男孩對鄰居叫爸 自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