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習禮養人:一座西部小城的尋“禮”路
中新網重慶4月3日電 題:習禮養人:一座西部小城的尋“禮”路
作者 陳茂霖
近日,在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的一個紅綠燈路口,有位老人見過往車輛較少,就想帶著自家小孩闖紅燈過馬路,不過腳剛邁下人行道臺階,就被拉了回來。“爺爺,老師說闖紅燈是不懂禮貌,不懂事的,”小朋友一臉認真地對自己爺爺說,“我們班上的同學都不闖紅燈。”
重慶璧山,這座因境內“山出白石,明潤如玉”而得名“璧山”的西部小城在產業轉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提出了“和美璧山”的生態發展的理念,區教委也決心借地區發展的東風,構建區域整體德育體系,讓文明禮儀成為這座小城繼續發展的“軟實力”。
“重視中華禮儀文明教育,實際上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在璧山區教委課改辦秘書長曾佑惠眼中,中國作為傳承數千年的禮儀之邦,每個華夏兒女都對“禮”字心向往之,口口相傳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見人就施禮,少走二十里”等關于“禮”的民諺,更是無處不體現著老輩人的處世智慧。
“但這種智慧要想在社會上有氛圍,進而形成支持地方發展的軟實力,則需要在決心之外,做很多細碎的工作,”曾佑惠說,“因為文明禮儀具體說來雖然有大大小小的規矩,但總體卻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地區綜合素質的體現。”
對于曾佑惠的觀點,做了18年老師的璧山區實驗小學德育主任趙冬梅深有感觸,“現在的學生群體比十多年前的學生群體在禮儀文明方面做得更好。”
隨后,趙冬梅舉了一個例子。“現在我們璧山的大部分公共廁所都是提供紙巾的,這本來是一項民生措施,但在剛開始實施的時候,有些人就喜歡貪小便宜,把公共廁所的紙巾一卷一卷地纏回家,”趙冬梅說,“其實現代社會大家也不缺買紙巾這幾錢,只是以前貪小便宜的習慣思想使然,幾年時間過去,現在也看不到什么人把公共廁所的卷紙往家拿了。”
據了解,璧山在剛開始構建區域整體德育體系的時候面對的情況是只見問題,不見對策,大家覺得這也該管,那也該管,但具體做起來,還是跟以前一樣走一步看一步,比如璧山教委在提出“習禮養人”的禮儀教育規劃,開始禮儀教育的實踐與探索的時候發現,禮儀教育主要存在內容不明、形式單一、沒有形成體系與合力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璧山區教委首先從“見面禮、就餐禮”開始試點;接著在“微笑滿璧山”活動中提出全區開展“見面禮、就餐禮、出行禮”三禮教育;然后在區域內拓展為“十禮”:見面禮、就餐禮、出行禮、入學禮、入隊禮、入團禮、成人禮、畢業禮、升旗禮、拜師禮,同時在學校層面可以開發自己的“特需禮儀”:感恩禮、如廁禮、舉手禮等;其次把禮儀融入國家基礎課程、地方特色課程、校本個性課程三個載體;最后形成“習禮養人”課程體系。
“‘習’是練習,實踐;“養”是熏陶,感染。‘習’和‘養’體現了育人方式的變革,不再是簡單說教,而是重在榜樣示范中感悟,在實踐體驗中習得,在文化熏陶中涵養,先內化于心,再外化于行,是可持續發展的涵養終身的習慣。”曾佑惠說。
“禮儀文明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璧山中學教初二英語的何燕麗說,“比如現在的小孩就比我小時候更有態度,在碰到不文明行為的時候更敢于表明自己的立場。”
“禮貌文明體現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與人之間社會協作形成的默契,”與何燕麗同在璧山中學當英語老師的馬敏銳說,“以前可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態的人多一些,讓一些不文明行為感受不到社會的排斥,但現在我感覺當年那些‘沉默的大多數’群體不會再沉默了,這對社會上文明氛圍的營造是非常有好處的。”
“我們的目標不是讓學生記住一些教條化的規矩,而是一種為人境界,”曾佑惠說,“我認為中華禮儀文明的核心,就是以美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善意,而這種‘善’的信號,最終也會通過社會環境,反饋到我們每個人的自身。”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九年時間的尋“禮”路讓璧山這座西部小城將文明禮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這種漸漸滲透在城市脈絡里的文明優雅,也反哺著城市的發展。“前些年有家臺資企業的董事長來璧山考察,在進了次廁所后就決定留下,并說了這樣一句話‘公廁都這么整潔,我看不用再到其他地方去落戶了’。”曾佑惠說,“而這段憑公廁這樣城市細節引來投資的故事也成了一段佳話,這或許是對我們璧山這些年城市文明建設的最好的褒獎吧。”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文明 禮儀 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