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應付式監管、掩蓋式治理 樣子做足,環保就能過關?
當前,一些地方在環保監管、治理中出現形式主義傾向:不管環保舉措能否持續,是否矯枉過正,先行“一刀切”,以求應付;不管企業實際生產、排污情況,只要設備先進,名目炫酷,環保就能過關;一些地方政府把治污項目打扮成景觀項目甚至是房地產開發項目,樣子好看了,污染卻還在繼續。
“一關了之”“先關再說”念歪環保經
“有段時間,城區里找不到一家能做噴漆的商家,展板最終遲了好幾天才上墻。”東部某市一名政府工作人員告訴半月談記者,當地為應對環境治理檢查,提前將給廣告公司做噴漆的商家全部關停,他所在單位需要文化展板,竟一時找不到噴漆工人,展覽被迫推遲。
“關掉這些商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名工作人員認為,沒有進一步的環保舉措,而需求又擺在那里,一時關了,后面仍有死灰復燃的可能。
不少基層環保工作人員反映,越到鄉鎮、街道層面,應付上面的壓力就越大,面對各類環保指標和分解的任務,具體工作中往往采用“先關再說”的辦法。
“一刀切”式監管也成為一些亟待升級的傳統產業的困擾。在環保壓力下,太湖流域多地“聞印染色變”,許多印染廠家技術升級步伐被阻滯,甚至被迫關停整治,一些已經完成設備升級換代、符合環保標準的領先企業亦不例外。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半月談記者,某企業不惜重金引進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希望能得到相關主管部門支持,相關政策卻給印染技術改造和設備的更新劃了一道紅線,無法逾越,錢打了水漂。
“對付”過關,“面子治污”難平民憤
目前,中央環保督察已經實現對全國31個省份全覆蓋。猛烈環保督察風暴之下,一些地方的環保工作卻仍失之于“寬、松、軟”,環保治理被企業“輕松對付”,甚至為了遮丑,異化為“面子工程”。
半月談記者發現,有的污染企業通過“精包裝”變身為高科技企業、互聯網公司、節能科技企業等,打著新材料、新科技的名號在一些地方堂而皇之存在。江蘇某環保局工作人員反映,某家污染企業引進節能設備后,標榜成功轉型,實際上節能設備成“盆景”,只有應付上面檢查時,才開起來轉幾下。
中部地區一城市為治理城市河流污染,花了不少錢,但重點沒有放在水體治理中的截污、清淤、雨污分離、污水廠改擴建等方面,而是放在如何遮掩排污口,建設風光帶。
半月談記者在當地河邊看到花花草草,風景不錯。但當地居民介紹,雖然周邊的房價跟著景觀建設上去一些,但河里水質依然臭氣熏天,老百姓依舊不滿意,投訴的非常多。所謂的“治理項目”對治理污染甚至起了反作用,由于大搞形象工程,污水口都被隱藏了,出了問題很難找到根源所在。
“大量的錢已經投了,卻沒有達到治理效果。政府只好采取從其他河流引水沖淡污染的方式來應付憤慨的民意。”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
業界人士透露,原來普遍認為做環保“費力不討好”,現在動輒上億的治污資金,但一些地方沒有真正從“治污”這個“初心”出發,而是謀求把治污工程包裝成房地產項目、產業項目。
精準環保,診治環保形式主義
亂監管、軟監管、瞎治理,都是環保形式主義的變種,須重拳治理。
“‘一刀切’式的‘閉眼執政’是一種形式主義。”江蘇荊瀾德律師事務所倪瑞春說,根本原因在于相關部門的消極應付和疏于擔當。“但凡面臨執政風險和管理挑戰的行為,一概繞道而行,甚至關門了事,久而久之,會挫傷企業的環保積極性。”
企業“洗綠”行為在一些地方被輕輕放過,折射出一種扭曲的政績觀。個別領導干部一邊嘴上反對形式主義、一邊卻以更嚴重的形式主義糊弄應付。有業內人士坦言,某些地方政府部門甚至與“排放大戶”達成默契,只要把樣子做足,對付了上級檢查,你照排你的污染,我照長我的GDP。
針對環保形式主義,一些企業負責人建議,政府在支持高科技企業發展的時候應加強甄別,支持真正有需要的企業、防止“掛羊頭賣狗肉”。
江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表示,環保治理與經濟發展應相得益彰,對過去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應進行廣泛的產業發展調研,根據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退出時間表”,堵疏結合、精準監管,防止為省事而強行“一刀切”。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建華表示,一些地方政府“瞎治理”往往是污染根子沒有解決,環境的肌體健康沒有恢復,倒忙著涂脂抹粉售賣出去,反映的是一種很不健康的發展理念、扭曲的政績觀,亟待糾正。(半月談記者 劉巍巍 魏圣曜 史衛燕)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應付式監管 掩蓋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