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扶貧不能指望“一張方子”治百病
在中部一個深度貧困縣采訪,縣里干部抱怨,省里分配光伏扶貧指標,每個深度貧困縣平均分,雖然都是深度貧困,但各自情況不同,排排坐,分果果,看似公平,實則不公。他們說,論資源,縣里光照足,荒山荒地多,最適宜光伏產業;論現狀,他們縣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扶貧資源更應該有所傾斜。(3月25日《人民日報》)
時下,扶貧攻堅早已進入啃硬骨頭階段。要確保扶貧工作打贏并且打好,實現3年內3000萬人脫貧的既定目標,需要在精準上面苦下功夫。畢竟,同樣是貧困地區,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并不相同。即使同一個縣,不同鄉鎮之間的發展現狀也存在諸多差異。將扶貧資源平均分配,看似公平且省時省力,但由于缺乏精準應對之策,人力物力投進去,可能很難獲得預期產出,以致資源被浪費、時機被耽誤,脫貧攻堅的實效也被大打折扣。
近幾年,各地各部門的扶貧工作壓力大、任務重。基層干部長期“白加黑”“5+2”,促使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但是,要兌現2020年全部消除貧困的莊嚴承諾,困難、挑戰都不少。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每一個都有不同的致貧原因。有的是自然資源不足,有的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也有基層文化的式微、貧困戶的精神缺鈣等原因。即使一些家庭暫時脫貧,會不會因教、因病返貧,也是亟待關注并加以解決的。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級干部撲下身子深入基層,多走訪、多調研,出政策、出制度,共同探索富有見地、因地制宜的致富之路。產業扶貧、易地扶貧、就業扶貧,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對策。指望用“一張方子”治百病,渴望扶貧成果立竿見影乃至畢其功于一役,顯然不符合基層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也容易滋生不扎實、不走心的形式主義作風。
扶貧作風不扎實、不走心,帶來的危險是巨大的。此前,一些地方搞數字脫貧、虛假脫貧,靡費了寶貴的扶貧資源,扶貧面貌卻未能帶來積極改觀,群眾未能從扶貧政策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為此,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在力避不扎實的工作作風,號召以“釘釘子”精神和“繡花”精神打贏脫貧攻堅戰,切實提高扶貧質量和實效,讓群眾的獲得感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
扶貧工作事關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一點都來不得假把式、無用功。因此,各級干部還應再下苦功夫,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把扶貧工作做實、做深、做細,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扶貧 脫貧 指望 一張方子 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