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美術創作探討慎談“學術”
原標題:美術創作探討慎談“學術”
一篇文章,內容才是核心。創作經驗談到位,我看也是學術。學術論文,最怕是披著狼皮的羊,外強中干,如今這樣的文章,實在太多了。
看多了美術理論家的文章,突然有這么一種感覺——中國美術界的學術文章,許多是嚇人的紙老虎。字數多,架子大,看起來真得很嚇人。有些運用了西方文本的表述格式,加上諸多無關緊要的引文,和對所謂其他學科的膚淺理解,整合成一篇大塊頭文化含量極少的文章。最后簡單的問題還是沒有說清楚,更不要說指導實踐了,還美其名曰:跨學科的研究(真學術文章例外)。
德比的約瑟夫·賴特 哲學家關于太陽系儀的演講(儀器中電燈代表太陽)
我有一個很荒謬的的想法:如果用現在西方的一種格式來檢驗中國古代的學術文章,基本上就沒有合格的,難道我們的古人就沒有做過學術?這個結論太荒誕了!
現在的學人,以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為榮,見到同行的時候喜歡用“學術”二字壓人;見到初學者的時候,“學術”二字幾乎成了口頭禪,大有將天下學者不放到眼里的程度。中國核心期刊上并不乏平庸之作,我想,站在一定的學術高度上的學者是首肯的。
古今學術中都有“真學術”和“偽學術”。學術不是樣子,而是文章的內容。中國古人文史哲不分家,即使寫學術文章,也寫得很有文采,很有深情。唐人孫過庭的《書譜》,宋人郭熙的《林泉高致》,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古人這樣的學術文章,太多了。
古代畫論,不過就是三言兩語,或者百字,甚至稍微多一些。大部分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心得,只有結論,沒有論證。論證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用一生的實踐去實證了,然后有了感悟,也就是結論。這樣的畫論,培養引導了一代又一代的畫家。我發現,古人精彩的畫論,每一句提出來,都是一個論點,都是一篇讓博士生費盡腦細胞寫不好的學術文章。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其學術含量、信息量,是現在的很多大部頭所不能望其項背的。
所謂學術,在我看來,就是不斷學習,找到真理,并把真理說出了,引導后來和當時的人去追求。學術文章,就是表述真理的文章;就是把一件大家不明白的事情說清楚而已。讓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然而然。一個學者能夠走到這一步,用什么文體表達都可以。笑談真理是本事,詩說真理是才氣。
冷冰冰的文字,可以對著冷冰冰的文本去說。自然科學,可以如此;社會科學,可以如此;人文科學,我看就不必如此(用數據等說話的文章例外)。學術,是上升到真理的東西或接近真理的東西。一篇文章,內容才是核心。創作經驗談到位,我看也是學術。學術論文,最怕是披著狼皮的羊,外強中干,如今這樣的文章,實在太多了。
學術,并不是很神秘,也不是遙不可及。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就會找到學術的麗人。學術麗人,一般都是十分樸素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p>
齊白石沒有寫過許多學術著作,連一本像樣的文字書都沒有,可是誰敢說他的作品沒有上升到學術高度?“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句,就將中國寫意畫的造型特征說了個明明白白。這一句,就是學術的高度。許多學者著作等身,可是就是不如齊白石的這一句話厲害。更有甚者,越論證,越將自己錯位的觀點帶到了自己的著作中。這根本不是學術,他們們只是在學術機構混飯而已。學術真的就屬于大學教授、博導、博士等高學歷人士嗎?我以前深信,現在十分懷疑。
學術文章,不一定要很多的文字。簡潔、干凈、準確、到位、深刻,比什么都重要。古人的文章是這么寫的,古人的話語錄也是這么寫的。
面對學術,我們必須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有自己的選擇。西方的學術文本格式,我們可以借用,但并不是學術精神的實質。對于中國藝術,應該要有我們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把真理說到點子上,談出問題,談出建樹,給人啟發,便是好的學術文章,也是實實在在的真學術。
編輯:楊嵐
關鍵詞:學術 文章 真理 美術 美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