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體象卓然 落落珠玉
石鼓,上無年代款識,也無作者姓名。加之詩文受損嚴重,缺文少字,且文字古奧難識,詩意含蓄隱晦等諸多原因,于是,學者紛紛發表了各自的見解。自唐代千余年來,在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文學、美學、書法藝術等方面,學者們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與研究,對石鼓文在字詞考釋、石鼓排序、制作斷代、拓本發掘等許多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進展。
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先秦石刻文字,因其刻石的外形似鼓而得名。
朱復戡 節臨《石鼓文》
石鼓文的發現震驚唐代朝野上下,唐初書法大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看到石鼓文的“打本”(拓本)后,皆驚嘆其石鼓文字的“古妙”。開元年間的書法家張懷瓘在《書斷》中道:“按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其跡有石鼓文存焉,蓋敘宣王畋獵之所作,今在陳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作《石鼓歌》:“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這一時期,與中國最古的刻石文字石鼓文相類似的還有二、三塊碑。其一為“岣嶁碑”;其二為“祝融峰銘”,亦稱“禹碑”。原在湖南省衡陽縣北五十余里的衡山主峰岣嶁山中的云密峰處,為頌揚夏禹帝治水時所刻,存有72字。吳越春秋時趙煜曾登大禹之衡山,得金簡玉字為發端,至唐代詩人歌詠贊頌者頗多。唐代韓愈(768—824年)在《岣嶁山》詩中寫道:“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鸞飄鳳泊拿虎螭。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我來咨嗟涕漣洏。千搜萬索何處有,森森綠樹猿猱悲。”另外,劉禹錫(772—842年)在《呂衡州寄詩》中對禹碑也有如下描述:“傳聞祝融峰,上有神禹銘。古石瑯玕姿,秘文龍虎形。”然在其后的宋歐陽修和趙明誠的《金石錄》中未見著錄。對此朱熹在《韓文考異》中論述頗詳,韓文公并未親身目睹實地考證過。宋張世南在《遊官紀聞》中提到在南宋嘉定中(1208—1224年)有一個叫何致一的人游歷南岳,由樵夫引路尋到其碑文50余字并拓下來,摹刻在岳麓書院的石壁上。另一種說法,即蜀人由樵夫引路獲得72字的拓本。然二刻石原石及摹本皆未能留存下來。凡此種種,以上兩碑疑為偽物者不勝枚舉。因此,將石鼓文視為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眾望所歸。
清朝道光年間,在陜西省寶雞縣出土了一件青銅器“虢季子白盤”,其器的銘文書風與石鼓相類似,從而也成為我們斷代石鼓的時代資料。許多學者認為“虢季子白盤”為周宣王時代的產物,與石鼓時代相近。另外,近年來在甘肅省東境的秦州出土了“秦公敦”,全文103字,與石鼓文相較,頗為一致。羅振玉在《松翁近稿》中在作“秦公敦”考證時說:“書法字體纖悉不殊,惟石鼓結字較斂,而此稍縱耳。”王國維在《觀堂別集》中亦云:“字跡雅近石鼓文。金文中與石鼓相似者,惟《虢季子白盤》及此敦耳。”當然,與石鼓相類似的器物銘文還不僅如此。石鼓文歷年久遠,再加上風餐雨沐,其文字剝泐嚴重,因此韓愈在《石鼓歌》中發出感嘆:“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備無差訛。”
石鼓文的拓本,自唐代就有,但未能流傳下來。傳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趙孟頫藏本,存字462字,并附錢逵的釋文,即范氏《天—閣》藏本,然早已毀于戰火。明代時輾轉至豐道生手中,后歸范氏天一閣所藏。明安國所藏石鼓拓本,民國時期上海藝苑真賞社老板秦文錦將其售給日本東京的河井荃廬氏。現歸為日本中村不折書道博物館收藏,二玄社出版的影印本《石鼓文》字帖,即明安國(桂坡老人)所藏的中權本、先鋒本和后勁本,皆為宋代拓本。此外,世間傳存的石鼓摹刻本,如清代阮元在揚州摹刻本及張燕昌、姚覲元、尹彭壽等刻本,皆始于天一閣北宋拓本或由此而出。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它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的過渡性字體。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范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張懷瓘在《書斷》中贊美石鼓書法時曰:“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蒼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跡石鼓”。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石鼓》如金鈿委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采。”石鼓文的出現,成為金石學研究的重要文獻之一。書寫材料也由殷商時期鐫刻的龜甲獸骨、至兩周時期鑄造的青銅器而轉換為石刻材質的花崗巖。經過千年的草莽地下掩埋,風化腐蝕殘破,其文字斑駁不堪,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模糊性,其雄渾遒勁的線條是其他書體中絕無僅有的。它在繼承兩周金文的基礎上,使得橫平豎直,嚴謹而工整,用筆中鋒挺近,點畫粗細相等,結體平正對稱。整體氣勢大氣磅礴,既有金文的古樸遒勁的雄渾厚重,又有過渡小篆時期的楚楚風姿。它上承殷商甲骨、兩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漢代隸書,完成了由龜甲獸骨到青銅鑄造的材質的轉換,而由此完善了金石學領域的文獻材料。因此,學《石鼓文》可上追兩周鐘鼎銘文,下學秦代小篆及漢代隸書,后世學篆者皆奉為楷模。康有為先生稱石鼓為“中華第一古物”。海派金石大家吳昌碩一生致力于石鼓文的臨習、研究與創作,在篆刻、繪畫、書法等領域取得突破性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得益于石鼓文。(作者系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博導、浙江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石鼓文 石鼓 文字 書法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