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春節文化的觀念變遷
剛剛讀到一篇朋友的文章,說非常欣慰北京春節禁放煙花,自己除夕夜的好覺沒有被零點時分的炮仗吵醒。又想起昨天才讀到一位文化學者的感慨,說年味兒的淡化是傳統文化的缺失。都是很有想法的人,過著同樣的年,感受和評價卻如此不同,這直接讓人想到一個問題,春節文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觀念糾纏。煙花爆竹是春節期間最突出的“文化標識”了,近十多年來卻遇到了消防安全、空氣質量等要求方面的打壓,成為最不受歡迎的節日行為,一些大城市盡管在禁、限、放方面有過反復,但最終都還是選擇了禁放。歡歡喜喜過大年,是要越熱鬧越好的年味兒,還是要難得的幾天安靜悠閑?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兩個春節,一個是記憶中的熱鬧卻也嘈雜的節日,一個是努力創造或希望得到的一周安靜時光。
魯迅小說《祝福》的開頭這樣描寫魯鎮上的春節氣氛:“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寫得太逼真了,聞到空氣中的“火藥香”,就會聯想到過大年,我們都有這樣的記憶吧。然而今天卻早已大不相同。改革開放,全球化,世界眼光,移風易俗不可避免。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繁忙一年后難得的休息日,調整春節的過法勢所必然。我還是孩童的時候,春節是以人多熱鬧為前提的,臨近春節,越來越密集的爆竹聲就是節日到來的信號。然而這些景象今天已經快要被說成是陋習了。現在的中國孩子,一年四季不用為吃飯穿衣發愁,不再期盼過年時穿新衣,吃美食。家里老人準備那么多大魚大肉,且不說是否吃得動、吃得消,光是講究吃新鮮、吃清淡的新觀念,就與傳統的節日氣氛相抵觸。我還記得,大約30年前,一到春節,報紙上都會有各種漫畫和知識提醒,告誡人們春節期間一定要防止暴飲暴食,以免因過度飲食而得病。如今呢,“每逢佳節必吃多”似乎變成了對影響身材的擔憂,角度已經完全改變。
由于我們是在一個全面開放、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里過著傳統節日,所以我們心中的兩個春節時有糾纏和沖突。春節是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日子,現如今也成了外出旅游的時機。然而臨近年根兒,火車票、飛機票一票難求,旅游景點、大小廟會人潮洶涌。能趕上這場熱鬧的既有喜悅也有煩惱,沒趕在路上的既有惆悵也有欣慰。大家各得其所卻又互相羨慕。這真是非常有趣又非常矛盾。究竟以怎樣的方式過年才是最好,莫衷一是,甚至自己內心就沒有做好決定。觀念的糾纏既是人與人互相之間的,也存在于同一個人的內心。于是我們經常會遇到同樣一個人,表達著對兩種不同過節方式的同等認同,而之所以如此認同,是因為自己并沒有如此體驗過。遇到從鄉下老家回來的同事,就會贊嘆還是回農村過年好,有年味兒,城市里已與平日無異。遇到從海外度假回來的朋友,又會夸人家灑脫,可以過一個享受自在的年。然而,那些度假回來的朋友聽到別人一整個春節都宅在家里,既不應酬也不亂逛,只是悠閑著看日出日落,又會感慨,年就應該這么過,跑出去看人山人海,真不如在家里發呆。其實,呆在城里的人不知道,即使是在魯鎮那樣的鄉下,如今放鞭炮的也漸漸少了,北京的五環外定時定點還可以燃放,但今年幾乎聽不到悠遠的爆竹聲了。從鄉間或從海外回來的人不知道,宅在單元房里的人,其實每天抱著平板電腦或手機,早已看完了《藍色星球》等紀錄片,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并因此做出了環游世界的計劃。
春節文化的觀念糾纏遠不只是放不放爆竹的問題,人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壓歲錢都不用準備新錢的時代,虛擬的和現實的,獨處的和群聚的,外出的和宅家的,加班的和娛樂的,在家包餃子的和用手機訂餐的,平起平坐,各自選擇。在圖書館看書,在電影院看片兒,逛書店,逛廟會,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遠到天涯海角和家人視頻狂聊,歡樂處處有,節日樣樣多。看春晚和不看春晚已經不是春節文化的觀念差異,在差異中同樂、在自主選擇中互相贊嘆才是主調。傳統佳節和現代生活在交叉中的交融,勢必成為今后更長時期內人們的過節樂趣。對一個具體的人或其家庭來說,今后交替選擇不同的方式體驗過年的舊風俗和新感覺,或許是不錯的想法。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春節 觀念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