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8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讀原創 讀原創
葉小鋼委員:讓世界全方位了解行進中的中國
“自信是指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自信與否,原本是描述人在社會適應中的一種自然心境,即人嘗試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把握這個陌生世界時的那種忐忑不安的心理過程?!?/p>
——百度百科“自信”詞條解釋
“把文化套進這個佶屈聱牙的心理學釋義,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文化自信”——一個群體在實現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文明成果的集成以及背后支撐的骨氣和底氣,是其區分于其他文明的本質,是支撐發展的軟實力,積淀著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這個過程是反復求索、不斷修正、去糟取精、永無完成時的復雜過程。”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的對話,從什么是文化自信的哲學思辨開始。
博大厚重的中華文化是自信源泉
文化發展是一個民族強盛的標志。只有本民族的文化強大了,中國語言才會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得到講述的機會。文化自信的源泉是博大厚重、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
記者:前幾年,有幸跟隨您參加了在德國舉行的《中國故事·大地之歌》巡演,現場看到了西方藝術界和觀眾對中國交響樂作品的認同和喜愛。近年來,包括您創作的作品在內,一大批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走進西方主流音樂殿堂受到認可,通過無國界的音樂打開了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您如何看待我們當下的文化自信?
葉小鋼:文化發展是一個民族強盛的標志。只有本民族的文化強大了,中國語言才會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得到講述的機會。文化自信的源泉是博大厚重、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包括音樂在內的藝術形式走出國門、走進西方人的文化世界,目的就在于用共通的美學感受來共享中華文化之大美。
中國的音樂特別是交響樂作品能夠得到西方業界和音樂愛好者的認同,這是我們文化日益自信的體現。這其中,既能夠體現出中國藝術家、藝術作品在表達方式、藝術水準上達到了高水平,也因為其中展現的中國文化特色,給西方帶來的新奇和震撼。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過硬的創作作品和扎實的演出基本功,必須有與時俱進的創作特色。這就像我們造一座房子,無論如何美輪美奐,建筑質量不過硬、房間里不裝空調,都不會有人喜歡選擇居住。
記者:我們的交響樂作品比照西方,有哪些吸引音樂愛好者的“中國特色”?
葉小鋼:很多次演出之后,都有國外的音樂界人士與我探討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東方藝術程式的獨特美學意境,比如我們音樂當中的留白,如同潑墨山水畫一樣———在樂曲的意境里,同樣可以展現出一個渺小的人,一座高大的山,中間留出一大部分空白。這種美學意蘊是中國文化獨有的,能給西方人帶來新奇的感受和別樣的審美視角,讓他們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式思維的魅力。
再一個就是我們民族樂器的獨特音色和特色演奏方式,比如琵琶、二胡這樣的樂器跟西洋樂器合作可以呈現出嶄新的音色,令人耳目一新。不僅能夠在音色上展現魅力,中國傳統音樂的弦法,其實就是中國人的說話方式,懂音樂的人能夠從中讀懂我們東方民族的文化心理。
讓世界全方位了解行進中的中國
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越多、敬意越重,其博大精深的確是窮其一生難以盡述,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
記者:管弦樂套曲《大地之歌》作為巡演的主題音樂,其中唱詞是七首中國的古典詩詞,是有意把這些中國文化最具特色的“二維碼”植入其中的嗎?
葉小鋼:《大地之歌》是我2005年創作的作品。這部作品既是致敬西方著名作曲家的,也是用來重新闡釋中華文化的。
早在1908年,歐洲著名作曲家吉斯塔夫·馬勒就曾創作了“大地之歌”,作品采用了七首中國唐詩的德文版為歌詞,在西洋音樂史上絕無僅有。限于當時的中文翻譯水平,馬勒作品中很多詩句的文字和意境較之原詩相差甚遠。盡管其中部分音樂體現了中國音樂的特色,但顯然作品傳遞出的“中國之聲”并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
重新匡正之后,原本充滿幻滅感的音樂基調,被重新演繹為一位中年男子對世界的勃勃雄心,這才是詩歌傳遞出的原始情緒。我的目標不是要取代馬勒那部偉大的作品,而是要以一種更加細膩、更加尊重原著的方式對這些標志性的中國詩歌經典進行新的詮釋。
一個世紀前的西方作曲家不可能對中國文化有深刻準確的認識,中國的音樂人有責任對此進行重新解讀。中國的文化,需要用中國人的哲學美學視角去審視。借助經典匡正視聽,也是我們文化日益自信的體現。
記者:我注意到,巡演的每一站,您選擇的曲目都會有所變化,選曲的標準是什么?
葉小鋼:巡演從2013年9月在美國紐約和底特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開始,到上個月在法國南特舉行最近一場演出,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展示了中國交響樂的創作水平,全方位向世界介紹了行進中的中國形象。中國文化的古典哲學、古典美學和獨特意境,應當說能夠很好地被聽眾理解。
每場的曲目都不完全相同,除了《大地之歌》外,一般會選取一首帶有綠色主題的曲目。音樂的節奏較為平和舒緩,讓人能夠有暢想和舒適的聽覺感受,表達的就是在飛速發展的中國,同樣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美麗的山水田園。比如你在德國聽到的那首《青芒果香》,描繪的就是嶺南一代的風情人文,傳遞出五大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理念。
再一個選擇比較多的主題就是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讓西方了解中國各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風貌。那首《喜馬拉雅之光》,其中運用了很多從西藏廟宇里帶來的樂器,附和上倉央嘉措的詩歌,描繪出西藏壯麗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宗教傳承。要傳遞給西方聽眾的是,來自西藏的故事同樣是中國故事中的精彩篇章。
記者:近年來,您在著力打造哪些體現中國厚重文化的作品?
葉小鋼:這幾年,主要是圍繞一些中華文化符號的題材開展創作。創作了無標題性質的交響曲《長城》,從先秦、漢唐一直寫到現代,從戈壁大漠的嘉峪關寫到東至滄海的老龍頭,集納了漢、回、滿、蒙古、維吾爾等民族及長城沿線民間音樂、戲曲和說唱音樂素材,馬頭琴、竹笛、琵琶、二胡等極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都有展現。
創作了歌劇《永樂》,取材于《永樂大典》中的一段故事,以說書形式串聯,描寫了明朝宮廷與社會生活,也通過其中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傳遞了中國歷來尋求睦鄰友好的和平理念。還有以絲綢之路璀璨悠久的歷史文化為靈感,融匯西方技法和中國元素的交響組曲《敦煌》。
去年,我還創作了一部致敬魯迅先生的交響樂作品《魯迅》。魯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精神高峰,對文化的反思、對現實的批判可謂“入木三分”。
此外,我還創作了抒寫四川大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的《峨眉》,記錄內蒙古草原風貌與草原精神的音樂史詩《草原之歌》,佛教音樂題材的《六祖慧能》……
每一部作品的創作靈感都是深入采風得到的,行走萬里山河,廣集淳樸民風,每一次都會感慨良多,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越多、敬意越重,其博大精深的確是窮其一生難以盡述,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
文化自信沒有完成時
未來五年,更多反映如今這個偉大時代的作品將會問世。創作文藝精品、樹立文化自信永遠沒有完成時,也不會是朝夕之功,需要耐心打磨、潛心創作。
記者:作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的主席,您如何看待當下的文藝創作環境,以及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
葉小鋼:當下的音樂創作是不錯的,出現了一些好苗子、好作品,但總體上還處于一個瓶頸期,能夠真正達到經典級別的作品不多,有待于大家一起繼續努力。主要是在藝術表現手法和作者心靈的真誠度上還不夠豐富,很多作品的藝術性不強。如同一些票房虛高的電影一樣,某種程度存在虛假繁榮。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焙饬恳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好的音樂作品往往滯后于時代一段時間,比如《松花江上》《黃河大合唱》等名曲都是全民族抗戰打響若干年后才問世,《歡樂頌》是貝多芬在德國詩人席勒寫完詩歌近半個世紀后才譜的曲。
因此說,未來5年,更多反映如今這個偉大時代的作品將會問世。創作文藝精品、樹立文化自信永遠沒有完成時,也不會是朝夕之功,需要耐心打磨、潛心創作。
藝術家應該扎實錘煉作品,細心體察時代變化的本質,把更多的視角投向人民大眾。從站起來、富起來,繼而奔向強起來的過程中,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發生的巨大改變,每個人的安危冷暖、悲歡離合都應當成為創作的原始素材。不管行進到哪個階段,人民永遠是文化的生產者、制造者和消費者,文化自信的基礎建立在人民中間。
記者:真正樹立起文化自信,除了對外講好精彩的中國故事,對于國內而言,您認為當下有哪些最緊迫的事情要解決?
葉小鋼:首先要從文化管理上大膽創新改革,敢于放手、減少行政干預,順應時代和市場的選擇,優勝劣汰自然地產生文藝精品。要有足夠的自信給文化人更大的發展空間,相信廣大文藝工作者有崇高的文藝自覺和國家意識自覺,能夠站穩立場,選擇合適的藝術表現方法,創作出不負時代重托的傳世文藝精品。國家需要做的是建立有效的甄別遴選機制,對代表中國頂尖藝術水平的優秀作品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另外一件緊迫的事情,就是對民族音樂、民間戲曲的保護傳承。中國以前做過一套《民族音樂集成》,一套書很多,基本能占滿一面墻,但是這些書傳播不出去,主要因為采用的是簡譜,國際上并不通行。我們準備今年啟動新一輪民族音樂戲曲的調查,重新梳理民間音樂的精華,采用與國際通行的記譜方式,把浩如煙海的中國音樂精粹更好地推薦給世界。
再一個就是投入更多精力去開展美育教育,尤其是在邊遠地區農村做好“文化扶貧”工作。美育實際上是一種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特別是對于年輕一代來說,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文化就能更加自信,我們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的步伐才能更加堅定。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