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陜北老農堅持辦學27年 妻子曾不堪忍受喝下農藥

2018年03月02日 09:0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點擊進入下一頁

馬君在上體育課。

暖心 “憨馬三”辦學

執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孫海華

視頻編導:賈夢夢

H5制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編輯:蔣韡薇

--------------------------------------------------------

沒有教室,他騰出自家的5孔窯洞,一家人借住進親戚家;沒有黑板,他找來沒人要的角料三合板,挖出灶膛里的煤灰,和上水,抹了又抹;沒有課桌椅,他搬來石頭、磚塊和木條,甚至卸下了門板……

他說,“我沒多少文化,走上社會吃了不少虧……只要我活著,就一定要讓我們村里的娃娃有文化!”為了能讓村里的100多個孩子有學上,在陜西北部偏僻、閉塞的小山村,“憨馬三”馬維帥——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開始自己辦學校。這一辦,就是27年。

山挨著山、溝連著溝,黃土高原上的陜西子洲縣,山大溝深,交通不便。馬維帥所在的馬塔村,就坐落在這樣的深山洼里。村莊周圍散落著零星薄地,間或種些玉米、谷子和土豆,鄉親們靠天吃飯,寂寞無聞。

那時候的馬塔村,半大的孩子要上小學,就得背著干糧,天不亮出門,翻山越嶺,走上五六里山路,去鄰村學校讀書。但這所小學在1992年停辦,眼看著村里的孩子沒學上,“憨馬三”下了決心,叫上幾個村民,一起辦學校。

窯洞不大,1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擠擠挨挨擺滿了桌椅板凳,老師的辦公桌也在角落里。最多時,一個窯洞里塞下40多個孩子。馬維帥拿出自己做石匠時掙的工錢,東奔西走,以每月38元的工資,請來了3位臨時代課教師。從那時起,孩子們瑯瑯讀書聲又在馬塔村響起。

為了讓孩子們都能上得起學,馬維帥定下規矩:50公斤洋芋、1袋米、0.5公斤油、10公斤小米、20元,就是1個孩子半年的所有費用,學習食宿全包在內。可是,對辦學校來說,這些顯然遠遠不夠。

馬維帥的所有精力和家當,全都投到了辦學上。他讓妻子在學校幫忙,打掃衛生、做飯、種菜,還給孩子們縫補衣裳。而他自己,白天在學校忙,還要種地、攬活兒當石匠;晚上也不歇著,黑夜里上山放羊,12點回來接著夜巡宿舍,照顧孩子們。

點擊進入下一頁

馬維帥(右一)和女兒馬君(左一)一起登上第三屆馬云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

就這樣,他1個人干著幾個人的活兒,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后來,學校里又新添了8孔窯洞,購置了新桌椅,還蓋起200平方米的食堂。

然而,辦學畢竟花費巨大。幾位合伙人先后退出,馬維帥卻一直堅持下來。一次又一次,他偷偷挪用妻子打算買豬仔、買羊的錢,甚至兒女打工賺回來的辛苦錢。最困難時,他不得不開口向十里八鄉的村民借貸。今天向這家借,明天再到那家借,一戶接著一戶走,最多時借款超過60戶。

直到有一天,自己的孩子小學畢業,要去鎮上讀初中,馬維帥東拼西湊也拿不出學費。又遇上討債人多次上門,妻子不堪忍受,喝下農藥以死相逼。馬維帥仍不放棄,他對妻子說:“有我喝的一口湯,就有你吃的半碗飯,但孩子們不能沒文化。”

那以后,村民們都管馬維帥叫“憨馬三”——“不好好過光景,干這賠錢事,不知他圖個啥!”馬維帥卻想,“憨就憨吧,只要娃娃們有學上,我啥都認了。”

27年來,從馬塔留守兒童學校畢業的學生有700多人,不少后來成了大學生。辦學吃盡苦頭的“憨馬三”,卻唯獨虧欠了自家的孩子——5個兒女,只有女兒馬君到省城西安上了學,其他4個都因為家里窮,先后中途退學。

當年,女兒馬君接到通知,被以體育特長生身份招到西安上學、訓練。馬維帥賣了家里的驢,才湊上1000元學費。從父親手里接過錢的那一刻起,馬君就再也沒向家里開口要過錢。

馬君暑假打工,寒假也不回家,“每每在西安,看著人家要過年,自己一個人都不知怎么過”。年紀輕輕的女孩子,抽空就去撿廢品,平日就從市場里揀菜葉,拌著掛面吃。

兒女們起初不理解,隨著漸漸成長,才領悟了父親的堅守與付出。“父親感染了我,當初受的苦也都變成了人生的財富。”在馬君看來,父親是一個勤勞、善良,有愛的人。“只想著別人,不考慮自己”。

給學校食堂采購面粉,馬維帥會舍近求遠,遠赴銀川。400多公里往返路,要顛簸整整一天,只為省下500元。在西安上學時,有同學要扔舊校服,馬君覺得可惜,撿來帶回了家。沒想到父親拿起來就往身上套,高興地說:“這衣服多好!新新的。”

對學校里的娃娃們,馬維帥特別大方。遇到家庭困難交不起食宿費的孩子,馬校長干脆利落:娃娃的費用全免了!這樣的孩子,2017年就有20多個。

2012年,學生秦魯智(化名)父親病故,母親也重病在身,這家3個孩子都在馬塔留守兒童學校上學。孩子娘請人捎話說要見見馬校長,馬維帥到孩子家里一看,當即表態:只要我這學校還辦著,這3個孩子就不收費,讓娃好好上學。不僅如此,馬維帥還扛起了照顧3個孩子的責任。最小的妹妹只有4歲半,他就讓孩子們跟著老伴兒一起住。從此,這里不僅是兄妹仨的學校,更是他們的家。

馬塔留守兒童學校有315個孩子,90%以上都是留守兒童,每半年能與父母見一次面的不到40%。還有103個孩子來自單親家庭。“喜盈盈,笑盈盈,為了辦學費盡心;真孫孫,假孫孫,都是國家棟梁人”,2007年,馬維帥寫下這樣的新春對聯。在他看來,所有的學生都是自己的親孫子。

孩子頭發長了,他給理;孩子病了,他連夜背去看醫生;孩子被褥尿濕了,他拿去曬;孩子拉在褲子上,他給換洗。夏天,他給孩子們熬綠豆粥;冬天,怕孩子們著涼,他提前生上火。晚上,他和尿床的孩子同睡一個炕,方便照顧;平時,他和幼兒班老師一起,給孩子們穿脫衣服,洗臉、洗手……

27年里,馬維帥每天打著手電筒巡夜。原來的宿舍都是租借來的零散窯洞,冬夜里氣溫低達零下一二十攝氏度,滴水成冰。這個平日里的爽落漢子,頂著寒風,輕手輕腳摸進宿舍,為孩子們掖好被角。遇上陰雨天,他手提一只大筐,把孩子們濕透的衣服、鞋襪放進筐里,拿回去連夜烘烤。第二天一早,又及時送回各個宿舍。

因為交通不便,孩子們的父母又大多不在身邊,學校實行“大禮拜”制度——上12天課,休息兩天。在這所特殊的學校里,馬維帥和老師們除了關注課業,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彌補孩子們缺失的親情。

每到課余、周末,馬維帥總是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唱山歌,或是到附近的山上郊游、挖野菜。過節時,他還會和孩子們一起包餃子。

“這么多家長相信我,把孩子送過來,我一定要培養好。”為了讓孩子們受到更好的教育,馬維帥四處打聽,一次次踏上尋師路。

為請到好老師,節儉的馬維帥從來不惜開出高工資。他騎著自行車,翻山越嶺走了150多公里路,可請回來的老師一看學校的艱苦環境,待不夠1個月就要離開。

馬維帥卻不放棄:老師們都很辛苦,我只能盡力創造好環境,讓老師留下來。哪個老師家有困難,馬校長總是第一個到;有老師生病,馬校長親自拉車送醫院;老師家里種地,他拉著自家的驢幫忙犁地……

“憨馬三”沒文化,辦學經驗卻越來越豐富。什么是好老師?他說,“誰帶出的班平均成績有提高,我就給獎勵。”沒想到,有老師為了拿獎金,把學生答錯的題用藍筆改過來后,又用紅筆打高分。還有的老師在縣上托關系提前打探考題,在課堂上給學生“開小灶”。

這些都沒逃過“憨馬三”的眼。從此,他對誰也不放心,親自到縣上領試卷。考試時,他把孩子們帶到場院上,單人單桌、親自監考。考完的卷子,他自己密封好,帶到縣上請人閱卷。

時間一長,馬維帥的學校有了名氣。雖然離縣城還有40公里路,仍有不少家長慕名將孩子送來。榆林有12個區縣,在這里就讀的學生來自7個區縣,外省市的學生也不在少數。

2009年,馬君回家過春節。大年三十剛過,馬維帥就回了學校,張羅著打掃衛生、糊窗戶。看著60多歲的父親滿身塵土、兩鬢斑白,馬君忽然就蒙了:父親老了。

馬君回到西安,辭去高校體育教師的穩定工作,抱著剛出生70天的兒子,和丈夫回到了馬塔村。看著女兒回來幫自己辦學,“憨馬三”的心氣更高了。馬君也傳承了父親的風格,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了孩子們身上。

馬君常說,看到學校里的孩子們,就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回到家鄉9年,馬君的課每天都排得滿滿當當,不但承擔著一個年級幾十個孩子的所有課程和生活照料,還兼帶全校的體育課。白天上課,晚上批改作業、備課。而自己的孩子,幾乎全是老公帶。

為了孩子們能吃上新鮮蔬菜,改善伙食,馬君和母親在學校的空地上種了黃瓜、西紅柿、豆角,還和父親一起種地、養豬……如今,“憨馬三”一家5口全部居住在學校,妻子、兒子、女婿分別擔任著學校的生活教師、武術教師和計算機教師,一心一意照顧300多個孩子。

如今的馬塔留守兒童學校,已被納入“公助民辦”行列,孩子們享受上了“兩免一補”和“蛋奶工程”。從2013年開始,當地教育部門每學年撥付18萬元,用于解決教師工資。在愛心企業和人士資助下,音樂教室、幼兒活動室和浴室等設施也逐步完善。

從馬塔留守兒童學校畢業的吳學敏(化名),現在已是軍校大學生。2017年暑假,他專程回來,組織孩子們軍訓。劉婉君大學里的第一次暑假實習,就回到母校,為孩子們代課。還有更多曾受惠于“憨馬三”的學生和家長,常常回來看望馬校長,探望孩子們。

現在的馬維帥,是“榆林楷模”“中國好人”。2017年,馬君也入選第三屆馬云鄉村教師獎。2018年1月舉行的頒獎典禮上,馬君一家人走上領獎臺,成為最耀眼的“明星”。這是他們一家人第一次旅行,第一次看到大海。

領獎歸來,馬君還有更掛心的事:“我們是一所特殊學校,這些留守兒童更需要好老師的奉獻。”但“招老師難,招好老師更難”一直是學校的困擾。馬君說,如果能爭取到支持,為學校的老師們解決“三險一金”,好老師就能留得住。

馬君還希望,能有機會讓學校的老師出去培訓和提高,“如果外面的好老師,愿意到我們這里支教或工作,那就更好了。”

采訪臨近結束,馬維帥接到電話:有外國留學生看到他的辦學故事,希望能在春節后,奔赴馬塔短期支教。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陜北老農 堅持辦學27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