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尋求民意最大公約數的破解之道
如何反映和凝聚民意是各國執政黨面臨的重要課題。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為自身的根本政治立場,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想人民群眾所想,急人民群眾所急,解人民群眾所需,在民意的反映和凝聚上形成了鮮明的理論優勢和實踐特色,促使我們黨與人民一直風雨同舟、生死與共,保持血肉聯系。
全面收集民意是前提。民意是對人民群眾意愿、呼聲和利益訴求的綜合反映,它體現著時代變化和實踐要求,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基礎。領導干部在開展執政活動之前要廣泛收集民意,把握好三個“全面”:首先,區域全面。我國幅員遼闊,由于受歷史、地理位置、經濟基礎等多種因素影響,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不同區域群眾的利益訴求不盡相同。領導干部既要到發展比較好的區域傾聽群眾呼聲,也要去相對落后的地方反映群眾訴求,不能厚此薄彼。其次,對象全面。收集民意應反映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尤其是對弱勢群體要格外關注,防止其聲音在眾聲喧嘩中“沉沒”。再次,內容全面。民意反映的內容豐富多變,它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方面,在每一方面上又呈現出多層次性。收集民意應把握好新時代人民群眾在需求上出現的新變化,不僅要一如既往地重視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訴求,還要傾聽他們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收集不同的聲音,區分層次性,不可收“喜”不收“憂”。
準確分析民意是關鍵。民意具有綜合性,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上來的“第一手”民意信息處于原始狀態,還不能直接作為決策的基本依據,要對其進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實現民意信息的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首先,分析民意要保持客觀態度。一是要防止偏見影響。偏見是以不充分的信息為依據對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種片面性認識,它把部分具有的特征無條件地推廣到整體。民意傳遞的信息復雜多樣,分析民意時要防止以偏概全的情況,既不能把部分群眾的意愿看作全體群眾的意愿,也不能把群眾的部分訴求看作其全部訴求。二是要防止個人好惡影響。在分析民意時要防止個人好惡影響,既不能放大自己喜歡的信息,也不能隨意舍棄自己不喜歡的信息,保持民意信息的完整性。其次,分析民意需要采用科學方法。一是掌握民意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階級分析、矛盾分析、因果分析、系統分析、本質與現象分析等。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分析民意,以準確把握民意的“質”。二是掌握民意的定量分析方法,它主要包括頻數分析、交叉分析、均值分析、聯合分析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定量分析在民意分析中運用的越來越多。對一些領導干部來說,定量分析還是一門比較陌生的學問,這要求他們補充數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相關知識,以準確把握民意的“量”。
切實順應民意是歸宿。民意的反映和凝聚最終是通過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完成的,我們黨善于把經過科學分析的民意轉化為政策,切實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使民意成為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據。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領導干部制定政策既不能從個人的良好愿望出發,也不能坐在辦公室里“閉門造車”,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邁開步子,走出院子,去車間碼頭,去田間地頭,傾聽人民群眾心聲,使之成為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據。其次,從民意中汲取執行政策的智慧和力量。黨的政策不僅從群眾中來,還要回到群眾中去,從群眾中汲取執行政策的智慧和力量。這要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擴大人民群眾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積極采納人民群眾關于政策執行的反饋意見,確保政策達到預期目標。再次,把民意評價作為衡量政策效果的最高標準。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項政策有沒有實現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人民群眾利益,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我們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政策效果的最高標準,切實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民意 分析 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