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殷商末期人面銅鉞
這件人面銅鉞1966年出土于山東益都蘇埠屯一號大墓,現藏山東省博物館。同出的人面鉞共有兩件,這是其中鑄有銘文的一件,鉞長32.7厘米,刃寬34.5厘米,肩寬23.3厘米,鉞身作鏤空人面紋,眉、瞳、鼻突起,猙獰可怖。刃角外侈,在正背兩面的人面形口部的兩側,各有一個“亞醜”銘記,銘文左為正寫,右為反書,因此,該人面銅鉞又叫亞醜鉞。
鉞是由斧發展而來的,鉞除了其實際用途為兵器和刑罰器外,還有其特殊的用途,即作為王權的象征物。殷墟出土的早期甲骨文字中,王字寫法有的像斧鉞之形,王字字形系后來逐漸演變,距原來所像之物越來越遠,但即使在后來的金文中,王字下面一橫也有寫作月牙形,正中像鉞之刃口。為什么王字要寫作斧鉞之形,那是因為鉞是執掌在古代帝王手中的威重一時的信物。公元前11世紀某年初春,周武王率軍渡黃河北上,在商都朝歌郊外牧野誓師,宣布了紂王罪狀,這時武王左手就持著黃鉞(青銅鉞),右手拿著白色的戰旗。商紂軍隊被擊敗后,商紂王自焚而死,周武王就是用手中所持的代表王權的銅鉞,斬下紂王的頭,懸于白旗之上;又用玄鉞斬下紂王寵愛的妲己的頭,懸于較小的白旗之上。由此可見,鉞一方面具有王權的身分,一方面又有執行刑罰的權柄。這在史籍里也有明白的記載,《禮記·王制》:“諸侯賜弓矢而后征,賜鐵鉞而后殺。”正是因為鉞是代表王權的信物和體現國家法律尊嚴的器物,所以在后世帝王出巡的車駕中,也載以斧鉞,以象征君王的威嚴。
在蘇埠屯大墓出土的這兩件人面鉞,形制巨大,遠遠超出了實用器的標準,且成對出土。它所代表的無疑是某種等級和權力。蘇埠屯一號墓的規模較之殷墟王陵雖稍遜,但形制與殷陵相埒,墓中并殉葬48人,墓主人的身分當屬于方伯一類。人面鉞上的“亞醜”銘記,應該就是墓主人所屬氏族的族徽。據《漢書·地理志》,在殷末周初,這一帶乃是薄姑氏所居,而“亞醜”族文化應該就是薄姑氏的文化遺存。“亞醜”銅鉞的出土,為研究薄姑這一殷末重要方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編輯:楊嵐
關鍵詞:人面 銅鉞 殷商 末期 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