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氯胺酮快速抗抑郁分子機制獲揭示
近日,《自然》雜志同期刊發浙江大學醫學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嵐團隊在抑郁癥研究方面的兩篇研究論文。文章揭示了氯胺酮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機制,加深了人類對抑郁癥發病機理的認識,并為研發新型抗抑郁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近年來,科學界注意到,低劑量的氯胺酮會產生快速抗抑郁的效果,起效時間在1小時以內,并可以在70%以上的難治性抑郁癥患者中發揮作用。而氯胺酮作用抑郁癥的核心機制,是多個實驗室競相攻克的難題。
胡海嵐團隊研究發現,大腦中海馬體下方一個被叫作外側韁核的小小核團,是大腦的“反獎勵中樞”,它與中腦 “獎勵中心”的“單胺核團”相互“拮抗”,左右著我們的情緒。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放電方式——簇狀放電是抑郁癥發生的充分條件,而氯胺酮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阻止了這一腦區的簇狀放電。與此同時,胡海嵐團隊又揭示了另外一個快速抗抑郁分子靶點——存在于膠質細胞中的鉀離子通道Kir4.1,對引發神經元的簇狀放電至關重要。胡海嵐團隊陸續發現了谷氨酸受體NMDAR、T-VSCCs、Kir4.1作為快速抗抑郁分子靶點的有效性。
胡海嵐介紹,這次至少在3個方面取得了原創性的突破。首先,發現抑郁癥的形成和大腦中一個反獎賞中心,叫做外側韁核的放電方式密切相關。在抑郁癥中外側韁核神經元由平常的單個放電模式進入高頻的簇狀放電模式,就好像由步槍變成了機關槍,造成它對下游的獎賞中心的過度抑制。其次,發現氯胺酮通過和外側韁核里一個離子通道的結合,可以完全阻斷這種簇狀放電。所以在服用氯胺酮之后,可以快速釋放對獎賞中心的抑制,迅速改善情緒。最后,針對阻斷簇狀放電的思路,為開發新型的快速抗抑郁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記者俞欣 通訊員王倩)
編輯:趙彥
關鍵詞:氯胺酮 快速抗抑郁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