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各族人民迎新春 佳節共譜團結情

2018年02月09日 10:51 | 作者:朱賀琴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又到了新春佳節,家家盼團圓、迎新春,在占全國人口90%的人群全家圍坐一起慶祝自己最大的節日的時候,其他兄弟民族是否同慶春節,他們又是怎么度過新年的呢?

本是一年始歷法定新年

春節是我國農歷新年,是一年之始,春節的確立與普及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時間意識以及由此形成的不斷規范的生活模式。在我國少數民族中,一些處于自然歷階段的民族就是根據物候特點來確定“年”的,比如過去赫哲人以第一次吃到巴哈魚為新年,是因為巴哈魚每年由海入江一次。作為兩年之間的分界點,春節日期的確立體現了我國歷法的特點,因為春節是根據太陰歷結合太陽歷而制定的,細心的人可以發現,春節時間的公歷和農歷時間每隔19年就會重合。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約365天,而月亮運行12個月約354天,每年有11天的差距,因此農歷通過在19年中安插7個閏月來保證與太陽歷相差不多,這樣大致保證了春節定位在冬去春來的農閑時候,也使春節成為物候農時的時間標志。

春節的日期選擇是人們長期對天文物候的觀察以及生產活動的安排所做出最合理的結果,但春節并不是一直在冬天的。秦代至漢中期前十月初一為新年,漢中期以后,歲首才定在正月初一,此后歷法雖不斷修正,但正月歲首時間沒有改變,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冬天過春節的習俗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與此同時,在我們國家,也有按照十月初一過新年的民族。四川大涼山的彝族人民按照彝歷將十月初一定為彝年,這是他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四川茂縣的羌族每年農歷十月初一過羌年;哈尼族的新年也是十月,但不是初一,而是十月的第一個龍日;而苗族地區的年就更靈活了,多數地區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也就是過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臘月,依地區或村寨而不同,他們把春節稱作“客家年”。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對天文的獨特理解,只要該民族有自己的紀年方法,就必定有新年作為本民族最大的節日,除了前述的彝族、哈尼族、苗族,同樣有比較詳盡的歷法規則并世代延續的民族如回族、維吾爾族等10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按照伊斯蘭教歷,回族將開齋節作為最大的節日,而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將宰牲節作為他們最大的節日。藏族有自己的歷法藏歷,因其紀年方法與農歷相似,因此藏歷新年也與春節時間差不多。傣族有傣歷,相應的新年是潑水節;水族也有水歷,其新年是端節;這些民族的新年時間有的是在春夏,有的是在冬天,有的在秋天,有的根本不固定季節。但新疆的少數民族也有按季節過的春節,可以說是真正的春天的節日,哈薩克、維吾爾、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塔爾、塔吉克等民族的納吾魯孜節意為“春雨日”,就是春分這一天,正值春意融融、苗木返青的時節。

傳統相交融習俗共分享

春節在中國延續了至少三千年,在春節傳統民俗的發展過程中,加入了民間信仰、祖先崇拜以及道教、佛教等各種因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過節習俗。而過春節的少數民族中,春節習俗中或多或少都融入了本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從內容到形式都更具民族特色。

受漢文化影響較大的民族,如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他們都是將春節作為最大的節日,并且習俗與漢族基本相同,如貼春聯、掛年畫、放爆竹、穿新衣、祭灶、祭祖、拜年、守歲等活動。本身人口較少而與漢族聚居的民族,如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仡佬族、傈僳族等民族,春節也成為他們最隆重的節日,該民族固有的傳統就被移植到了春節習俗中。比如東北的赫哲族春節要吃魚宴,有酸辣的生魚、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等,而娛樂活動是滑雪、射草靶、叉草球等,有著深深的漁獵文化的印跡。有的習俗顯示出民族的歷史記憶,如土家族過年比漢族過年要早一天,叫做過趕年,據說源于抗擊異族,為防止過年時精神松懈而被偷襲,因而提前一天。

有些民族與漢族習俗相似,但呈現出與本民族傳統相結合的地域性特征。如蒙古族也有祭火的傳統,與漢族的祭灶時間相同,也是臘月二十三日,他們是將羊胸骨投入火中祭祀火神,鄂倫春族和達斡爾族則是在除夕夜祭火神,初一要祭拜天神和山神。普米族大年初一早上要祭祀祖先,凡年滿十三周歲的男女兒童,要舉行“穿褲子”“穿裙子”成年禮儀式。畬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同樣,對于很多南方少數民族來說,祭祀祈年是春節習俗的主要內容之一,灶神、門神、井神、財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

除夕的美食都具有濃厚的象征意義,如廣西寧明縣的壯族同胞春節時要做一個巨大的粽粑,用于除夕祭祖,祭祖完畢,同族人分食這只大粽粑,以示大家同心同德,和睦美滿。蒙古族全家共吃一塊由酥油、糖、白面烙成的大圓餅,稱為吃新年餅,意味著全家永不分離,團團圓圓。白族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畬族過春節要舂糍粑,取其諧音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時)運,日日黏黏(年年)甜。拉祜族每家要做一對大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佤族拜年時,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團結和睦。羌族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大年初一清早,壯族、布依族、白族、彝族等民族的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有的甚至還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壯族、白族、苗族、瑤族等青年男女春節期間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拋繡球,尋找意中人。到了正月十五,一般認為是春節的結束,而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民族在正月十六互相抹黑灰,認為正月十五是年節結束的界點,這天“天神歸界”,人間的新生活從正月十六開始。

春節新民俗共譜團結情

春節習俗的生成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具有“俗隨時變”的特點,源于漢族地區的春節因民族交融、文化流動而帶來文化互動,在國際化大背景下,春節早已經跨越了國家,成為世界許多國家和人們喜愛的節日,更不用說身在其中的國內少數民族了。

過春節是對親情的檢驗,是對未來的祝福。因為春節全民放假,就成為加強民族之間親近感的重要紐帶。大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上漂亮衣服,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不同民族的同事和朋友之間也會互相拜年,共同玩樂,或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現在則多流行短信和微信拜年,春節已成為全民共享性的節日。

對于少數民族來說,春節更是集中展現自己傳統文化的節日,民族地區在旅游開發的大潮下,春節長假期間仍會有很多游客去感受濃濃的鄉情和年味,體驗各種民俗活動,走街串巷品嘗美食。少數民族春節期間的熱鬧不僅為了自娛,而且也為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空間。蒙古族會舉行草地賽馬、角力、賽駱駝等活動;壯族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白族有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等活動;土家族春節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節奏鮮明,動作優美,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達斡爾族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游戲;朝鮮族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瑤族人民春節期間演出風趣別致的“耕作戲”,表示慶農業豐收;侗族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的群眾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歡樂。

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豐富了春節習俗的內容,使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色在春節這一文化空間中發揚光大。

(作者系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春節 民族 新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