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張仲仁文獻展側記:一蓑煙雨任平生
張公名一麐(1868-1943),字仲仁,號公紱,別署民傭、大圜居士、紅梅閣主,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清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仲老卷列經濟特科第一,終中式第二名以知縣補用,入北洋幕府。民國之初,仲老歷任總統府政事堂機要局局長、內閣教育總長等職,位居要津。
張一麐演講稿手稿(張萬安先生提供)
景行維賢,瞻前勵后。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古典園林滄浪亭內建有五百名賢祠,刻有594位道德才學忠義俱佳的名賢像。名賢祠廊柱上撰有清兩江總督陶澍親書對聯:“千百年名世同堂,俎豆馨香,因果不從羅證;廿四史先賢合傳,文章事業,英靈端自讓王開。”蘇州歷代名士輩出,燦若星辰。拄危定傾而無負于家國如張一麐先生,乃具“奇節偉行”之名賢,慷慨趨義、大節凜然,不可湮沒。
1916年,仲老不滿袁氏稱帝而辭官歸鄉。里居鄉里,仲老熱心蘇州文化教育等公共事業,安地方、利民生,高山仰照。民間尊仲老之賢達碩德,譽之為“影子市長”。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是中國古代士人孜孜以求之最高理想。
談到“立德”,仲老剛正淵默,大德敦化,素有一士諤諤之風。仲老屢屢諫阻洪憲帝制鬧劇,北洋軍人舉槍威脅之,夜間投彈私邸恐嚇之。仲老屹然處之,掛印歸去,退隱林泉。“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仲老振臂高呼,救傷兵助難民,開設醫院24所,救治傷兵達五六萬,收容難民十余萬。日寇侵占蘇州,仲老易僧服隱居穹隆寺,在民眾掩護下從容間道至香港。仲老忠國貞固之氣、浩然不屈之節、舉重若輕之度,令人神往。
關于“立功”,仲老奔走鄉邦建設,造福桑梓,樂此不疲。仲老鼎力支持文化教育事業,擔任蘇州美專、東吳大學、振華女校等校董,悉心指導各級學校建設。仲老倡導營建集圖書館、文物陳列室、亭池花木和休憩設施為一體的蘇州大公園,其中噴水池延請顏文樑先生設計。后于1927年落成開放,全城雀躍。仲老致力賡續文脈,重振文化自信,以期“救亡圖存”。仲老倡導《吳中文獻展》并為之題寫展名。展覽于1937年“七七事變”前問世,集蘇州公立和私立收藏之大成,向公眾展出文物書畫典籍6千余件,盛況空前。這既彰顯了蘇州歷史文化之璀璨奪目,亦遠遠早于始創于1955年的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獨一無二之絢爛印記。仲老創設吳中保墓會,保護地方文化遺跡免受兵禍及盜掘。仲老重視方志編修,親任《吳縣志》總纂并為之作序。仲老重組紅十字會吳縣分會,組織捐賑災害,救災民于危難之間。
至于“立言”,仲老一生治學孜孜不倦,博古通今,自成體系。著有《心太平室詩文鈔》、《現代兵事集》、《古紅梅閣別集》等,其中多半為憂國憂民、閃耀著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智慧、氣度、神韻之佳篇,體大精深,至為可佩。
歲月不居,德劭永存。恰逢仲老誕辰150周年,蒙仲老嫡孫萬安先生不棄,委托我館主辦仲老文獻展,惠贈仲老所用之珍貴物品用于展陳,感激至深!自去年始,兢兢業業搜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夜以繼日,付出種種努力,小心翼翼重構仲老的斐然功績。仲老之風,山高水長。雖只能在零散的文字和稀少的相片中,窺見仲老言談神貌,卻總有歷歷如新、泱泱雋永之感。梳理史料、籌備展覽過程中,亦沐浴仲老光輝,更增添文化自信和自豪。余生雖晚,對仲老的崇敬彌深。《吳中耆宿——張一麐文獻展》終在蘇州美術館開幕,配套書籍也已付梓,好似我也入讀紫陽書院,考了優評,甘之如飴。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先賢如仲老者,言行風范足為后世法,昭垂不朽。囿于學識膚淺,更兼我筆力局限,難免篇幅長短不一、記錄巨細靡遺、文字艱澀魯鈍、敘述一鱗半爪,不足以反映仲老偉業事功之全貌,殊自愧也。
(作者:曹俊 為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副研究館員,蘇州美術館館長,蘇州市名人館館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張仲仁文獻展側記 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