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北京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動態 新聞動態
讓科技生產力匯成轉型發展的總動力
——北京市副市長與委員共議“科技創新引領首都發展新動能”
近兩年來,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發表的重要講話,為“建設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指明了方向。在資源環境承載力遇到“天花板”情況下,北京必須逐步疏解非首都功能,著力加強“四個中心”建設,這其中之一就是全國科技創新心中。
25日,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舉行專題座談會,7個界別小組的北京市政協委員,與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張工、分管科技經濟知識產權等工作的陰和俊副市長,以及18位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同就大家關注的“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匯聚首都發展新動能”議題,展開協商議政。
提質增效 選擇比速度更重要
在昨天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委員們都留意到北京去年GDP增速6.7的數字。“雖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這是北京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績,已經非常不容易。”孟衛東委員一番話,大家紛紛點頭。
而疏解騰退后的“空窗期”,北京發展什么,怎么發展的問題一直是幾天來委員們討論的熱點。
到了“提質增效”“瘦身健體”的階段,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可以說是北京市實現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與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的歷史性交匯,努力占得先機。”寧克平委員說,這是北京轉型發展的機遇。
從某種意義上,這確實是北京發展的機遇,但不僅僅是北京自己的事情。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是國家戰略,要發揮各個行業、全國乃至全球智慧來建設北京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王茤祥委員來自科研院所,多年工作經歷讓他更為清楚,高新技術的發展是一個集群化現象,一個產業發展需要若干產業共同支撐,這些產業之間進行著相互影響,之間已經沒有了界限。“所以要大力實施一體化創新戰略,前向一體化,把基礎研究的優勢變為原始創新的優勢,橫向一體化,把單一優勢換為多元優勢,最后形成科技創新的合力。”
創新是什么?有解釋說,創新就是有用的發明。這個觀點和張愛林委員不謀而合。
“創新不只是原始的發明和發現,對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而言,起更重要作用的是科技成果的應用和轉化,不能轉化形成產業的創新將不可持續。”張愛林委員說。
科技是服務人類社會的,轉化應用也應如此。在譚天偉委員看來,科技創新中心不是科技中心,前者是科學和經濟融合的過程。科技創新也不是高大上、艱難晦澀的東西,要一手抓科技一手抓應用,讓科技創新在成果轉化中落地到老百姓的獲得感上去。
如何轉化應用,薛向東委員拿中國的高鐵舉了個例子,因為中國高鐵就是通過市場化把技術引進來,然后消化吸收再走出去引領市場的“典范”。他說,“從技術創新角度,簡單的模仿或者跟跑,早就走不通了,科技創新轉化一定要注重市場化的作用。”
蔣彤委員來自知識產權領域,她深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知識產權戰略的支撐,新型產權機制、創新激勵機制和有效的市場機制是解決創新成果轉化成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目前我國還有一些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專業密集型產業需要加大培育力度,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型企業要以提高專利質量為抓手,推動科技創新”。
筑巢引鳳 營造適合科技創新發展的生態環境
科技創新,說到底是“人”的創新思維的“變現”。縱觀從全國到全球范圍內,提前布局新興產業,對高精尖領域創新人才的“爭奪”,似乎越來越容易被人理解。
讓委員們欣慰的是,當前大家都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對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也開始從支持“物”轉變到支持“人”。“實驗室是匯聚人才的重要平臺和渠道,我們也要考慮建立聯合實驗室,鼓勵國際科技組織在中國設立分支研究機構,通過聯合實驗室,把高端科技人才匯聚到北京。”趙忠委員提出。
拿到發言的話筒,叢巍委員先說了一個現象,我們學校畢業的孩子在北京都已經解決戶口了,但是最近卻去了浙江。問他們為什么要走,說的最多的是科技創新發展的大環境。
這些北京流失的人才提到的,其實關乎科技創新的“生態環境”問題。委員們認為,北京要能吸引國際人才,留住本地人才,就要營造出開放、寬松、公平的創新創業環境,使勇于創新成為北京的一種品格、一種風尚。
聽到這里,陰和俊副市長點著頭,回應道,“關鍵在環境,要能為人才營造創新創業的環境,為他們的家庭營造宜居的教育醫療環境,這個家庭穩定下來才是可持續的。”
屈慶超委員是企業家,說到創新創業環境,他提出“建立與全國創新中心相適應的營商環境”的觀點,一下子說到不少科技型企業家的心坎里。“營商環境就是企業生長的土壤,科技創新驅動型企業所需要的土壤是什么樣的?”得知北京市即將建立營商環境指標體系,他趕忙呼吁,一定要讓企業加入指標體系設計中去,要圍繞科技創新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成長去建立體系,為未來有質量的經濟發展提供“藍圖”。
讓專業的人專心做專業的事,這是委員們對科技創新人才戰略導向的呼吁。林菁委員認為,讓科研人員專心做科研,政府部門“筑巢引鳳”搭平臺塑環境,這都是各自擅長的事情。
張工回應道,創新驅動離不開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同時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不是什么事情政府直接上手,親自管親自抓效果未必好,但也不能一推了之。如何掌控好這個度,在做好規劃前提下進行換位思考,這樣政策的效果和溫度才會顯現。”
……
發言結束時,還有委員申請發言的手尚未放下。兩位市長一看,笑著讓委員們繼續多說說,他們多聽聽。
陰和俊此前長期在科研科技部門,對委員們關切的問題十分熟悉,他以一個“老朋友”的身份解讀和回應了科技創新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非常感謝委員們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關注,你們的真知灼見絕大部分意見建議跟我們政府部門高度契合。其中的問題我們有的有了初步方案,有的正在推進。但聽了委員們的發言確實還有很多以前關注不夠的地方,會后我們會進一步加強研究思考。”陰和俊說。
“來參加聯組討論聽取委員真知灼見非常必要,是對特大城市重大問題的政府決策科學化的重要補充。” 張工表示,委員是推動城市創新發展思想上的建言者,也是實踐者和推動者。創新驅動發展確實還有很多壁壘需要中央到地方的各部門協同突破,需要在一個長的時間里共同推動,在深化科技創新領域的改革開放中繼續出發,希望委員們在這個過程中繼續為首都的科技創新發展獻良策、出實招。(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創新 科技 北京 科技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