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當好綠色烏江守門人
翻看烏江流域圖,這條長江右岸最大的支流自貴州西部發源后,一路向東向北,在黔東北門戶沿河縣流淌132公里后洶涌北上,終至重慶涪陵匯入長江,干流綿延千余公里。
沿河不只是烏江流經貴州的最后一個縣域,更因位處大婁山、武陵山交錯地帶,交通閉塞,而成為貴州的14個國家深度貧困縣之一,時至今日,仍有7萬人口未擺脫貧困。
“當好綠色烏江守門人,既要以鐵的手腕護好烏江流域的山山水水,也要下繡花功夫謀劃好脫貧攻堅這一頭等大事,推動沿河實現從落后‘邊緣’到長江經濟帶發展‘前沿’的轉變。”沿河縣委書記任廷浬表示。
清早起來天就陰著,中界鎮孫家社區居委會51歲的貧困戶田玉香裹著棉衣在林間清理雜草和丫杈。一株株樹干上纏著十數個黑色的“箍”,近看,原來是仿野生栽培的鐵皮石斛。
“前兩年村里引進企業,樹上種石斛樹下種白芨,我們用土地入股,不光有保底分紅,在園區務工還有70元一天的工錢。”田玉香說,剩下的兩畝多地她也全部種上了空心李,由村合作社統一銷售管理。“2017年家里純收入超過3萬多元,真是空中掛仙果(空心李)、樹上長金條(石斛)、地上生元寶(白芨)!”她興奮地說。
如期于去年底摘掉貧困帽的不止田玉香一戶。孫家社區靠著1500畝中藥材和500畝空心李產業,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不足3000元增長到目前的9000多元,貧困發生率也從33.3%下降到11.5%。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沿河沒有把崛起路徑落子在承接中東部落后產能上,而是依托綠色家底,著力構建綠色產業格局。
沿河縣扶貧辦主任劉洪友介紹,按照“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要求,全縣重點發展中藥材、茶葉、蔬果、畜牧、旅游五大產業,“茶葉賣到了歐盟,李子銷往四川、重慶等地,白山羊肉上了湖南居民的餐桌,大力發展綠色產業讓山區貧困群眾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的生態脫貧路。”截至目前,沿河縣五大產業共帶動全縣10萬人摘掉貧困帽。
產業結構向綠色調整的背后是生態建設的大力推進。據沿河縣林業局局長黎玉東介紹,截至2017年底,近3年全縣實施生態工程建設,共植樹造林51.8萬畝,涉及資金4.7億元;聘用護林員1400多名,對重點林區實現全天候管護,縣境內烏江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守護烏江一河碧水還需健全制度,扎緊硬約束的籠子。通過制定《沿河自治縣烏江沿岸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實施全縣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環境保護成為和脫貧攻堅同等重要的黨政干部考核指標。“烏江干流及21條支流、46座水庫,都實施一河(庫)一策方案,通過河長、庫長巡查,發現并解決了諸如養殖網箱、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很多問題。”沿河縣環保局局長孫勇說。
2017年底,沿河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濕地面積近5萬畝。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確保了此段烏江水質的改善。“自2016年以來,每月對烏江流域沿河段的兩個國控斷面進行監測,結果顯示水質均達到Ⅲ類標準,全縣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沿河縣縣長何支剛說,“保護烏江流域,更要在保護中發展生態產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助農增收加快脫貧的金山銀山。”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烏江 沿河 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