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老夫妻住進家門口的“迷你”養老院

2018年01月02日 14:18 | 來源:工人日報
分享到: 

家門口的“迷你”養老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養老自古便是社會和諧的衡量指標,在銀發浪潮席卷而來的當下,愈顯重要。

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3億人,占總人口的16.7%,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成為各界高度重視的問題,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當下“9073”養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在社區養老,3%的老人選擇機構養老。

但是,隨著高齡化、失能化等問題的逐漸凸顯,傳統的居家養老已經不能滿足需求,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逐漸成為新的選擇趨勢。于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構成我國目前養老的3種基本模式。

這樣的養老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如何?生活護理和心理照料完善嗎?本版今起推出《走進機構看養老》欄目,聚焦各種養老機構里的“夕陽”故事,帶你了解這些不同的養老方式。敬請關注。

75歲的吳奶奶和79歲的張爺爺是一對老夫妻,上了年紀的他們,住進了家門口的“年輕、迷你”養老院。

每天一早,吳奶奶就坐在張爺爺的床前,“他得了老年癡呆,很多時候在昏睡,有時也不認識我,但我想去看看他。”吳奶奶說,養老院的護理員導尿、喂食、擦身等都很專業。她自己則經常按照原來的生活習慣給老伴兒擦擦臉,握著他的手。擺脫了家庭照料瑣事上的勞累,卸去了家庭生活給老人體力上的負擔,二老靜靜重返“年輕時光”。

開業僅半年的學知園,正為40多位失能、半失能、失智及高齡老人提供護理服務,同時還為周邊10個社區的6000多名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和上門服務。與大多綜合性規模大的養老院不同,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鬧市街區的學知園,提出了“融合式養老模式”,即在老人居住的社區附近建立小型機構,以機構為紐帶融合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功能,通過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家庭合作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低成本、高效能、專業化的養老服務。

這種小規模、社區型的養老機構能否讓老人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溫暖、更健康?《工人日報》記者近日前往學知園一探究竟。

這里是最佳選擇

沿著北京市亞運村附近蜿蜒的街巷走進去,“首開寸草學知園”映入眼簾。

就在記者采訪前,吳奶奶的女兒剛把老太太的“寶貝”——用了多年的鋼琴,送進她在學知園居住的單人間。見到吳奶奶時,這個教了一輩子音樂的老太太,正在為養老院里要過生日的老伙伴們編排節目,“目前定了《漁光曲》和《梭羅河》,每次唱起來,就好像回到了年輕時光。”

子女送老人去養老院,似乎是不符合傳統孝道,甚至是不太光彩的事情。 但在吳奶奶看來,進學知園是最優方案。

在學知園,吳奶奶和張爺爺分住兩個房間,一個住318,一個在308,“我住這兒是為了陪著老伴兒,把他一個人丟這兒我舍不得。”

幾年前,張爺爺因腦出血和肺部感染臥床不起,吳奶奶也在一次照護時從樓梯滑倒而腰椎骨折。孩子們工作都很忙,沒有時間和精力專門看護。多次家庭會議權衡后,兒女把老人送到了養老院。“這兒離家近,女兒來看我很方便。但她太忙了,來看我們時都得掐著時間回去上班。”記者看到,吳奶奶脖子上還帶著一個圓形按鈕裝置,只要一按,馬上就有人過來,“比孩子從單位過來快很多,還專業。”

養老院按自理能力的不同等級收費。像吳奶奶這樣能自理的月收費近萬元,失能的張爺爺則需一萬多元。據了解,住得起這類養老機構的人,往往是有豐厚退休金或子女收入較高的人群。

“讓一個年輕女孩給老爺爺擦身,實在太難為情了”

照料“吳奶奶們”的護理員趙小勇今年45歲,山西人,工作經驗5年。雖比老人年輕不少,但大家還是親切地叫她“趙阿姨”。

“伺候老年人可不是件輕松事兒。”趙阿姨說,很多老人像小孩子,固執,情緒波動大,“要摸清他們的脾氣。”

“我父母去世得早,我喜歡和老人在一起。”天氣好時,她經常推車帶老人出去逛逛。老人聽力多少都有些退化,趙阿姨就會大聲地一遍遍耐心跟他們說話。一個護理員專門照料兩個老人,趙阿姨經常從早上7點忙到晚上7點,中間很少休息,還要做好應對各種事情的準備。

2013年從衛校畢業的李陽陽是一名90后,現在她是學知園護理部主任,“剛到養老院沒兩天,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臟苦累,同批參加工作的同學里就有人辭職了。”

給老人擦身是李陽陽經歷的第一道考驗。由于被護理的老人多數不能自理,所以大小便失禁時有發生。她要第一時間為老人擦身清洗,更換新床單被褥,把老人安頓回床上,再擦拭臟床單被褥上的大塊屎尿,“讓一個年輕女孩去給老爺爺擦身,實在太難為情了。而且戴手套影響效率,戴口罩影響溝通,要干凈利索地完成任務,只有忍著,克服心理排斥,專業服務。”李陽陽說,“而針對癌癥、中風等重病老人的護理,無疑是更大的挑戰。那些護理技能過硬的,大多去醫院就業或做專業保姆,相對輕松,收入也很可觀。”因此,養老院的護理人員難招更難留。

“缺地、缺人、缺錢”

建在社區里的學知園提出了“融合式養老模式”,一方面,要滿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長期照料需求;另一方面,輻射周邊10個社區的6000多名居家老人,為其提供助餐、助潔、助醫、助行、助浴、心理慰藉等上門服務。此外,這里還定期舉辦節慶活動,招募志愿者,對社區老人完全開放。

王玉蘭就是一名志愿者,退休后的她加入了“家園守望者”志愿者行列,幫助老人做心理疏導,她曾是幼教,勸導上很有經驗。

“老人更愿意就近養老。融合式養老可以最大化滿足個性化需求,如失能老人可以住在專業機構里,能自理的老人可以住在家里,有親情連接,由養老院提供上門服務。”王玉蘭覺得這是件好事,想出力把它做好。

不過,學知園還是遇到了一些發展難題,其居家服務負責人李瑾介紹,居家養老的客戶需求量遠超機構養老,但居家服務并不好做。有個住在距養老院5公里外的老人,每天需要送餐,一來一回送餐要一個小時,人工成本太高了,“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在于,既要收費低,又要有巨大的人工成本來確保質量。”

學知園總經理王小龍表示,融合式養老目前困難不少,首先是在大城市的社區里找到合適的地塊很不容易,其次是人才,最后是資金。總結起來就是“缺地、缺人、缺錢”。

“盡管政策上非常重視養老,但還有不少需要盡快完善的地方,比如你要從事養老產業,就要辦各種手續,十分復雜。”王小龍希望通過市場運營讓平臺穩定可持續,再通過政府支持,整合更多資源,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養老 老人 養老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