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民革洪炳舉: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洪炳舉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像征,亮麗的名片,國家的“身份證”。縱覽世界歷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與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復興緊緊相連。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和傳承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華夏兒女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對中國文化自信進行的闡述,為文藝發展擘畫藍圖,指明方向,在文藝界引起熱烈反響,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受激勵,干勁更足。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因此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而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必須深刻認識自身的使命擔當,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做一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文藝創作絕不能脫離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才是文藝創作的真正源泉。”因此文藝工作者應該要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藝術作品要來源于生活,提煉于生活,再還原于生活。文藝工作者要長期深入基層、體驗生活,把文藝生活帶到人民當中去,文藝作品才能接地氣,才有生命力。文藝工作者只有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為人民演出、為人民放歌、反映人民的冷暖,反映新時代的精神風貌,才能弘揚時代的主旋律,才能更好地出精品,創作出更多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精神的優秀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因此,文藝工作者必須認真學習十九大精神,把握時代脈搏,引領時代潮流,勇于回答時代課題;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自覺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為人民提供更好的新時代文藝作品。做好這些,就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作者系民革黨員,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團長助理、國家二級演員)
編輯:李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