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委員會客廳點睛專題>北京市政協委員蘇丹做客《委員會客廳·點京》節目>訪談實錄 訪談實錄
北京市政協委員蘇丹做客人民政協網《委員會客廳·點京》節目
[主持人]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人民政協網《委員會客廳-點京》節目,我是韓月。
今天做客演播室的嘉賓他對藝術和設計抱有無盡的情懷,對于文化和百姓民生有極大的擔當和責任。對于政協工作更是滿懷激情盡心盡力。他是北京市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蘇丹,歡迎您做客我們的節目。
[蘇丹]
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市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蘇丹。
[主持人]
蘇丹委員,歡迎您!我知道您在清華大學教學任務非常繁重,同時又有很多社會身份,但是我知道您在政協有很多的提案,您是怎么做到的,如何平衡時間的關系呢?
[蘇丹]
我覺得人的潛力還是巨大的,盡管再忙,但是你認為重要的事總是能把時間擠出來去做,這基本上是一個鐵律,我們大家有深刻的理解。
的確,我在清華大學有行政的職務,是我們學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長,我們學院科研的工作又非常繁重。在過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中國國家形象的樹立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就包括科技創新。在教學上,清華大學有一個規定,正教授必須要給本科生上課,所以現在,我大概一個星期有12節課左右,最多的時候20節,這個是難以想象的。同時還有很多社會活動,學術組織的兼職工作等。
但是,我認為那些都是我個人專業的事情。而政協委員這個任職對我來講首先是一個榮耀,是我個人的抱負、理想實現得重要途徑。進入到政協委員這個行列之前,其實我自己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這個一會兒我們后話再講,在我的任期我一定要緊緊抓住這個機會。
每年到了快開政協會議的時候,我會經常就時政問題與其他委員、與我清華同事的交流,我會更加關注社會民生的問題,通過我的角度,通過我的平臺,用我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
[主持人]
很多學生非常喜歡聽您的課,也可以看出您在教學工作當中付出很大的心力。回顧五年的政協歷程,您對政協是什么樣的感情呢?和我們網友分享一下。
[蘇丹]
我對政協的感情非常深,不僅僅在我進入政協以后,其實我在30多歲的時候就想當政協委員,這個可能很多人想不到,那個時候年輕、也無知,也非常狂妄。但是90年代的時候,我也就30歲出頭,當時我的導師就是政協委員,可能受導師的影響,她每一次在我們系里開會的時候,就會講她做了什么樣的提案,她給北京市、給全國樹立了什么樣一種良好的風范。我覺得為人師表很重要,我們晚輩覺得這項工作挺了不起的。她個人的一些思考,終于變成一種公共財富,導師給我的示范作用、引導作用很大。
上世紀90年代末是中國快速城市化的過程,當時已經產生了很多的問題,我那個時候開始每天閱讀內參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報紙,我發現在城市化的過程當中,城市的問題實際上匯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環保、社會,科技等等,城市是一個抓手,是一個產生問題的母體,因為人們要聚集在城市生活,城市是今天社會的一個主要面貌,城市問題也是非常集中的。加上我專業的原因,過去我本科讀的是建筑學,我們也修城市規劃原理課,我們了解城市產生的過程和城市的未來,很多人有解決城市問題的理想,但實際上城市是不斷產生問題的。這個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話題了。
所以從我的角度來講,我開始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并積極呼吁社會對這類問題的關注,在黨派里面我表現比較突出,后來組織把我推選進政協,為此我感到非常榮耀。
[主持人]
可以看出來,您想用自己的力量,包括給社會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蘇丹]
是的。從我個人來講,慢慢我對社會有越來越深刻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就說過,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的本性中,社會屬性是它很重要的特質。社會和人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也是相互的。社會把不同的人連接成為一個共同體,在其中,大家共同去幫助它、建設它。反過來,社會把福澤回饋到每一個人。因此,公民的義務其實就是幫助社會,共同建立這個共同體。我們每個人擁有不同的才藝、特長,盡量平常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捕捉問題,在各自的視野里,用各自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好在政協這個工作主要是參政議政,是提建議,不要把它想的多么復雜和沉重,畢竟政協委員不是最后的執行者。所以我覺得做政協工作,做提案工作也難也不難,最辛苦的其實是那些負責執行的部門,因為執行過程當中可能要面對現實中積淀下來的非常深厚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解決過程當中的復雜性可能是超乎想象的。
[主持人]
所以政協是一個大平臺,大家可以在上面建言獻策,發揮自己所擁有一部分才能。我知道今年兩會上各大媒體都非常關注您的一個事例,您11次舉手爭搶發言,在12次的時候主持人給了你這個機會,您能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景怎么樣的?
[蘇丹]:
當時的情景確實激動人心,開始我一直沉浸在我要表達的事情上,首先這是一個問題的意識,一個我要表達的沖動。而且這個問題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說出來可能大家都不相信,7年時間的思考。
[主持人]
7年的沉淀。
[蘇丹]
我認為它是一個比較嚴肅的、深層次的問題,表面上看我想給大家提供一個眼前的福利,就是免票。但是它背后的問題是深層次的。大家都知道當時的場景,幾百名委員聚集在一起,前臺有30位左右的委員、市領導、政協領導。那天是吉林主席主持的,大家都很積極,都在舉手,所有委員跟我一樣努力。只要那天坐在前臺的委員,都認為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機會。我就這么孜孜不倦一直舉,后來機會終于來了,我覺得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我與政協這個組織不斷靠近的過程。另外,那天我關注了一下,實際上在做表達的時候,每個委員都是有時間限制的,但大部分委員都超時了,唯一沒有超時間的是我,3分鐘的時間我用2分鐘把問題說出來,而且說明了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了解決方案。
[主持人]
到底是什么問題呢?
[蘇丹]
就是關于陽光規劃的問題。后來在會議結束的時候,當時作為代市長的蔡奇書記說,“剛才有委員提到了陽光規劃的問題,我跟主管副市長商量了一下,也跟規劃部門領導商量了一下。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將免費開放,產生的費用由政府承擔。”我覺得蔡書記還是有宏觀格局,有高層次認識的,首都規劃展覽館免票,歸根結底是陽光規劃的問題,陽光規劃的問題就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個政治問題就是在制定政策、執行政策的過程中,如何和公眾進行溝通,進行妥協,其實很多問題的解決都在于問題的雙方如何去進行友好的溝通。
所以,我覺得社會問題既是科學,又不是科學,它有科學的成分,如制定政策方案要合理,但是實際上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是有情感的成分。所以我認為陽光規劃的問題也是這樣,規劃一定是按照歷史的經驗,通過科學的分析制定出來的面對未來、解決問題的方案。但在規劃的實施過程當中,它牽扯到很多東西,比如說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等,這些東西我認為都很重要,尤其是我們國家發展到今天,應該變成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這種強大應該體現在既關照整體利益,又關注個人利益,就是說在今天,個人可以和執政者就細節進行溝通,商討一個解決方案。
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講今天的政策制定和施行較之以往更加困難,制定政策過程當中要考慮到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平衡,實施過程當中也是如此。我們也能感覺到溝通的方式變得更加復雜。所以當時我提出的陽光規劃提案,第一點,就是首都規劃展覽館的免費開放。我做了一個調研,首都規劃展覽館多年來一直收門票,展覽館在一個非常好的地點,天安門廣場的東南角,是歷史建筑改造的一個空間。但是因為門票的問題導致公眾和它割裂了,門票還挺貴的,30塊錢,在網上提前申請購票的話21塊錢,也不少。我很不理解,因為今天我們國家的很多博物館、美術館都開始向公眾開放了,為什么首都規劃展覽館卻要收費呢?讓每一個市民來關注我們城市自身的建設并參與其中,這是公民身份的象征,是公民權利的體現。所以我認為首都規劃展覽館收門票是不合理的,為此我提的要求是解決門票問題,建議免票。
第二點,就是要在規劃展覽館現有的格局里面騰出空間建立陽光議政廳,這個也非常重要,但是要慢慢實施。陽光議政廳是什么概念呢?專家和政府部門在討論關于這個城市未來的時候,這個過程應該是相對透明的,而不是在一個黑盒子里。在討論的過程中,北京市民、甚至來自其他城市的人都可以看到討論和決策的過程,這樣制定的政策會更具有親民性。
第三點,我提議建立旁聽制度,人們可以在網上申請旁聽一些跟他們的利益密切相關的規劃課題。在做這個提案之前,我也找北京市建筑設計院一些建筑師咨詢過老百姓對市政規劃的關心程度,他們說是關心,但是比例不高,而且主要關心的是規劃中他們家的房子是不是會拆遷這些問題。但是我相信未來北京的建設一定是全民參與的,除了專業人員以外,有更多的普通人關心自己城市的未來,我覺得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個社會絕對是一個非常和諧的社會。
[主持人]
我知道其中一點免門票那個事,蔡奇代市長當場回應你,當時您心里是什么樣的感覺?
[蘇丹]
我覺得出乎在座所有的委員的意料,決策這么快,當時蔡奇代市長跟北京市副市長陳剛做了一些交流,誰也沒有注意這個細節,陳市長出去了,和另外一個在旁聽的政府職能部門人員做了一些商量,最后做了這樣一個決定,很振奮,大家聽了后全體幾百人一起鼓掌。我感到很驕傲,自己這個事情做對了,有點了不起。靠自己的力量在短短兩分鐘內表達了也許幾百萬人共同的想法,解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陽光規劃可能是很多關注規劃的人都有的想法,但是遇到一個門票問題可能就此止步了,門票變成了溝通的障礙,但是通過我的方式解決了這個障礙。所以那天我很感動,會議結束后很多媒體采訪我,很多朋友也給我發微信表示祝賀,大家都覺得很驕傲,認為我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主持人]
確實一個發言拉近了百姓與規劃館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更好了解北京市規劃。
[蘇丹]
是的,規劃展覽館承擔著科普的作用,讓大家理解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告訴大家城市不僅僅是形象問題,而是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所以規劃的過程對公民透明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
您看您做的提案大部分跟百姓、民生利益相關的,我還注意到您關注到關于嚴格控制使用融雪劑的提案,您是一個藝術圈的人,怎么和化學藥品,它算是化學藥品嗎?
[蘇丹]
是化學的。
[主持人]
您怎么關注到的呢?
[蘇丹]
融雪劑的問題是一個環境的問題,而環境問題是公共問題,和地球上生存的所有人相關,比剛才說的城市問題更重要。而且我們關注到近些年無論是藝術領域、設計領域,甚至市場的消費層面,環境問題都是一個核心問題,比如我們知道的一些國際奢侈品集團,他們對供貨商就提出了各種環保的要求。
[主持人]
環境的保護。
[蘇丹]
可持續問題。現在相當一部分藝術家的創作視點已經不僅僅是原來的人性、社會問題,而是通過作品引發大眾關于環境的討論。比如我們今天在全球的知名博物館里經常看到的圖像作品、裝置作品等,都是這樣的主題。
近些年,在北京的冬天里,融雪劑被頻繁使用,大家認為它是一種高效率的方式。
[主持人]
方便大家出行。
[蘇丹]
對,方便出行。我記得2002年北京下了一次大雪,導致交通非常擁堵,我一晚上在路上堵了4、5個小時。第二天出差去山東的路上,就有一個同事講北京為了減少大雪引發的擁堵,用了多少噸融雪劑,他當時的觀點是北京市政府在處理擁堵問題上力度很大。但是我馬上想到這種處理方式太過于簡單粗暴。后來冬天我也在清華校園里、城市馬路上和高速公路上,看到很多次物業的工人在撒融雪劑,有時候雪后撒,有時候甚至還沒下雪就開始撒。撒完融雪劑的后果是什么呢?我向林業部門做了一些調研,找了一些專家來咨詢,他們說,融雪劑導致苗木、灌木大量死亡。當時北京的一個報紙報道過這個事,一年有多少萬株灌木死于融雪劑污染。同時融雪劑對基礎設施也是有傷害的,比如道路的路面,撒完融雪劑,待雪融化后,你會發現路面是慘白的,失去了柏油路的滋潤感,我想這和融雪劑的成分是有關系的。融雪劑導致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大幅縮短。更糟糕的是,融雪劑深入到土壤以后,對生態的破壞極大,很難修復。
[主持人]
委員每一個提案讓有關部門反思,怎么樣更科學去處理這些問題?
[蘇丹]
是的。我本科的時候是在東北讀的,北京的雪跟東北沒法比的。
[主持人]
東北的雪太大了。
[蘇丹]
是的,東北的雪下完就鏟了,自掃門前雪,我們那時候上學,學生、老師都出來鏟雪,挺好的。另外國外的加拿大、日本北海道這些地方,降雪是他們城市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他們城市財政收入的相當一部分支出就是道路鏟雪,他們會制定暴雪應急方案,發明各種機械來應對降雪的困擾,但都沒有采用融雪劑這種簡單的方式。就像人感冒生病一樣,本來可以挺過去的,但是一心求快,又打針又輸液,慢慢對藥物有了依賴,同時這些藥物還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
所以,我覺得有時候最高效、最簡單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在解決一個城市問題的時候,應該遵從認真研究、反復實踐、細致觀察實踐效果、調整方案的細膩解決途徑。我國的政府領導力是很強的,反應力和執行力也很快,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應該關注政策效果,或者說先局部試驗,待反饋后再大規模推廣,我覺得這樣更科學一些。
[主持人]
您看融雪劑事件可以反映您在關注北京環境保護方面的提案。我知道其他的,您覺得對于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北京四個中心定位,包括現在北京新的城市規劃也出來了,這幾年您結合自己本身工作經驗,您覺得北京發生了哪些變化跟我們分享一下?
[蘇丹]
北京變化太大了,北京一直都是全國人民向往的城市,而且今天在北京生活的人,可能80%以上都是從外地來的,他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到北京并為北京的建設做出貢獻。回顧歷史,北京30年的高速發展的每一個節點都是由重大的活動推進的,從亞運會、奧運會、APEC到“一帶一路”,未來是冬奧會,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這些階段性目標推動北京的不斷發展。今天的北京復雜性大大增加,因為它的版圖……
[主持人]
在擴大。
[蘇丹]
不斷在擴張,盡管大家對這種版圖的擴張有一些憂慮,但是北京市在控制復雜性方面的能力是不斷增強的。首先,我們知道整個城市的信息體系已經非常完善了,現在至少是平安的,在任何地方,我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有各種各樣的擔心,因為相關部門能夠掌握道路狀況、區域狀況,能夠及時做出反應,這一點跟過去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在90年代末期,北京深受沙塵暴的困擾,現在我們發現沙塵暴少很多了,因為北京市在北京北部做了長期的沙漠治理工作。我們緊接著又發現,北京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比如暴雨導致了街澇,甚至有市民死于這樣的事件,但是此類情況這兩年也基本上沒有,我認為這是政府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做了很多的努力。近幾年我在北京市環保委員會就職,我們委員微信群里經常討論這些話題。
第三個事情,因為南水北調工程,北京這些年的干旱情況有所緩解。 1990年我看密云水庫,水量豐富,一眼望去像海面一樣。前幾年再去的時候,水已經很少很少了,大量裸露河床被附近村民用來種植莊稼,
近兩年,我們環保委員會那個群里面不斷有好消息傳來,因為南水北調以及北京近兩年降水量的增加,密云水庫水量恢復到十幾年以來最好的水平了,超過20億立方庫容量。我覺得很欣慰,畢竟水是支撐這個城市運行的源泉。
[主持人]
所以看這些變化,其實也是展現了首都北京一些風采,我們也期待能夠見識到更好的北京。您在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方面還提出了哪些提案呢?
[蘇丹]
其實我的提案還有很多,有關注北京市整體格局和獨特形象的建立,比如如何完善北京的中軸線建設,因為中軸線是北京非常特別的一個空間特質,中國人非常迷戀中軸線,這可能和我們傳統文化理念和傳統哲學是相關的,我們喜歡周正的東西。北京的中軸線經過了亞運村、奧林匹克公園不斷向北延伸,其實我也參加過北京中軸線起點的建設,就是2008年前門大街的景觀設計
[主持人]
我知道景山之上有一個中軸線分界點,有一個那個點,是城市中心點。
[蘇丹]
景山是傳統小中軸線的一部分,故宮是中軸線的起點,往北延伸經過景山,到鐘鼓樓進入尾聲,這就是傳統中軸線。進入當代以后,這個中軸線的概念不斷被延伸,有了亞運村、奧林匹克公園。中軸線是一個敘事的方式,縱向延伸的同時,也在橫向展開,重要的公共建筑圍繞它不斷地增加,這是北京文化的特點,也是歷史的傳承。
[主持人]
在這條線上如何更好的規劃和實施呢?
[蘇丹]
最重要的是把握公共建筑的規劃。我曾經在政協做過一個恢復北京鐘鼓樓晨鐘暮鼓的提案,相關部門在實施這個提案時候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認為這個提案接下來我還會提。
[主持人]
您提到了晨鐘暮鼓,可能很多網友不太了解這個四個字的含義?
[蘇丹]
就是早上是鐘聲、晚上是鼓聲。
[主持人]
那還是很有老北京氣息。
[蘇丹]
是的,北京是真正的古都,古都的情節可以通過聲音來傳達,因為建筑被維修后變成了新的,但是只要鐘和鼓還在,它們發出的聲音是不會改變的。聲音是對視覺的補充和強化,它的加入深化了公共建筑的場所感,讓人非常難忘。就像我們去過的很多宗教歷史名城一樣,宣禮塔上的聲音會協助塑造這個空間的特質。這是一個從藝術角度提出的議案,我覺得很有意義。
[主持人]
對,我覺得很好,當晨鐘暮鼓響起來的時候
[蘇丹]
你會起雞皮疙瘩。
[主持人]
很激蕩老北京人心中的感情。
[蘇丹]
是,后來我這個提案結束以后,我的一個碩士生專門做了一個以北京市的聲音為主題的課題研究,她研究從后海到鐘鼓樓那一帶不同時間段聲音的變化,以及如何通過聲音來營造聲場,強化對空間的塑造。
[主持人]
何況那個地帶也是老北京一張名片。
[蘇丹]
當然了。
[主持人]
聲音力量還是蠻大的。我知道您現在還有很多身份,包括高校教師,知名設計師、設計評論家、政協委員。很多網友想問在這么多身份當中,您比較喜歡哪一個身份呢?
[蘇丹]
最本色的東西,我一直相信我這輩子能夠對藝術設計、對人類作出貢獻的領域還是在教育,關于藝術與設計的教育。因為我對這個領域關注時間最長,對它的思考也最深入。將來我會陸續撰寫教育相關的提案。但是我認為在政協,大家更多得關注義務教育,而忽略了高等教育。在藝術和設計的高等教育方面,我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在國內外各種重要場合發表過主題演講,所以談到藝術與設計教育,業內很多機構都知道我。
[主持人]
您現在在教育領域有很大的名氣了,您是否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走上講臺的時候是什么樣的感情?能不能想起來呢?
[蘇丹]
21歲本科畢業后,第一次作為老師走上大學講臺的時候。
[主持人]
當時是什么樣的情景?
[蘇丹]
當時的學生好多跟我同齡,甚至年齡比我大,所以導致我現在都會覺得自己和學生們年紀相差不大,但其實現在教的很多學生都是90后,00后了,差了一輩了。當老師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一開始非常的生澀、惶恐,慢慢才變得在講臺上比較自在。這么多年我一直提醒自己,教學也是一個向學生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今天的孩子和過去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心智更加成熟,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據說現在歐洲開始不斷提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齡,可能會提前到15歲。所以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會更加注意傾聽。
[主持人]
您看您在藝術圈,我聽說有很多讓您很滿意的作品,剛才咱們在交流的時候您提到了一個麥浪建筑的設計,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蘇丹]
麥浪建筑來自我負責的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項目,是國家的重要任務。大家都知道世博會是與奧運會、世界杯并列的全球最重要的三大活動之一,是一個促進人類交融、促進文明發展、科技創新和藝術語言變更的盛會。2015年米蘭世博會是中國第一次以獨立自建館的形式參加在海外的世博會。事實上,國家館的概念始于上世紀30年代,世界各國在世博會上用建筑表達自己的能力與文化特點,而我國一直在租用別人的場地。今天的中國強大了,我們要用自己團隊設計建造的展館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化形象。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經過激烈的招投標過程,我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團隊拿到了這個項目。
但是,當時面對的問題是非常嚴重的,一方面時間和經費都很緊張,因為國家在節儉辦會這塊控制還是很嚴的。另一方面是缺乏經驗,我們沒有在歐洲建展館的經驗,如何在當地尋找建造商、運營商、監理公司這些全都無例可循。而且我們團隊自我要求很高,十分希望在這個項目上有所創新,用新的設計方法來展示中國的形象,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從2013年到2015年末,兩年多的項目過程中,我一直在北京和米蘭兩地奔波操持這個項目。最緊張的時候,我大概一個月有一半時間在北京工作,一半時間在米蘭工作,要協調團隊工作,要解決現場問題,要給大家打氣,真是分身乏術。最終這個項目讓西方看到了一個新姿態的中國,我們用創新的設計語言來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那個麥浪一樣的主體建筑,它是現代的,也是中國的,是現代中國人對土地滿懷深情的表達方式。同時這個建筑的設計方案和材料選擇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們獲得了大模塊建筑獎的銅獎和“世博展館遺產大獎”循環利用杰出獎一等獎。建筑獎銅獎是國際展覽局1933年設立該獎項以來中國首次獲獎。對于這些榮譽,我和團隊都非常驕傲,我認為歷史會記住我們的努力。
[主持人]
可以說這種中國元素贏得了世界的認可。您剛才提到了創新,我覺得這個是您在藝術路上一直追求的一個精神,您覺得在未來如何去保持對行業這種熱愛?
[蘇丹]
我們說每個人應該挑選一個自己熱愛的職業,一方面這個職業符合個人興趣,另一方面這個職業能夠服務于社會。人類是群體性的動物,同時也有個體的抱負與追求,在職業的選擇中如果能夠結合二者,是非常難得的。所以說尋找自己熱愛的職業是一個漫長的、選擇的過程,在這方面我是比較幸運的,我大概在30歲左右的時候就基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后要做什么。但是大多數人可能要用更多的時間去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一個人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潛力和興趣需要時間,而且很可能一開始從事的職業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所以我認為適度調整專業方向很正常。但是大家最終都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并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去工作。
我現在覺得當教育者很適合我,如果讓我做職業設計師,每天處理沒完沒了的設計項目,我會覺得很累。但是做教育不會,我每年面對的都是新鮮的面孔和新人類的新鮮想法,這些讓我一直都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情。
[主持人]
所以,我覺得找到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在您身上也很有體現。
[蘇丹]
在您身上也看出來了。
[主持人]
節目要結束了,突然想到您的一句座右銘,也是您在總結中提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寫到的,就是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蘇丹]
過去是很多知識分子的座右銘,鼓勵自己的東西。
[主持人]
在我們社會當中,可能還有很多像蘇委員您一樣的人,我們也希望這樣的人越來越多,讓國家有力量,讓民族有信仰。
今天的節目就這樣,再次感謝蘇委員今天做客我們的節目。
[蘇丹]
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網友!
[主持人]
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蘇丹]
再會!
——結束——
編輯:韓月
關鍵詞:北京市政協委員 人民政協網 委員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