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康復醫療普及仍需“爬坡過坎”
醫務人員在江蘇鎮江潤州區黎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患者進行康復理療。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攝
近日,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召開發布會稱,在本市12家醫療機構成功轉型為康復機構后,2018年將繼續推動3家公立醫療機構的轉型。
作為全周期健康服務鏈上的重要環節,康復醫療的作用日益凸顯。當前,中國加快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但康復醫療發展仍面臨諸多難題,康復需求與康復醫療現狀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只有全方位提高康復醫療服務能力,才能打通全周期健康服務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意識沒跟上
在北京市展覽路醫院康復治療中心,一名老人正在平行杠上進行步態練習,一旁的電動起立床上,也有患者進行站立訓練——這些都是康復醫療的常規項目。
康復醫療的目的在于調節患者的功能障礙,例如術后病人的站立能力、殘疾人的行走能力、慢性病導致的器官功能障礙等。其中,中老年人是康復醫療的主體人群。
然而,目前中國人對康復治療的認識還不足,康復意識還跟不上自身需求。
展覽路醫院婦科主任申志茜說,很多中老年人面臨功能障礙,卻沒有康復治療的意識,并不知道康復治療可以解決自身問題。例如尿失禁是中老年女性普遍面臨的困擾,但很多人選擇默默忍受,其實骨盆功能可以通過康復治療恢復。
對康復治療的認識誤區也依舊存在。很多人認為,康復是殘疾人才會用到的治療方式,與自己無關。但醫學專家表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人人都會求助于康復治療。
面對康復意識薄弱的問題,過去幾年,北京市各康復醫院組織醫生進社區進行宣傳教育,向居民普及康復醫療知識,并進一步了解居民個人情況,幫助其在附近的社區康復中心或康復醫院進行治療。
申志茜表示,在社區講課時,最常聽到的話是“原來這個也能康復治療”。醫院的宣傳工作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居民康復知識的“白板”。
轉型要加速
當前,中國的康復市場規模達200億元,若按基本滿足康復需求的水平測算,康復市場規模應達到1000億元以上。此外,中國人均康復消費標準為15元,與美國人均80美元相比,中國的康復醫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面對康復醫療需求與供給的不平衡,北京市提出構建連續性康復醫療服務體系,一大舉措就是鼓勵部分醫療機構向康復機構轉型。在推動轉型過程中,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采取了組建工作專家組、建立對口支援機制、提供財政補助、引進專業人才等保障措施。
轉型后的醫院也發揮著本區域康復技術培訓中心的作用,肩負提升本轄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康復服務能力的重任。作為第一批轉型醫療機構,展覽路醫院院長王雪松介紹,自2016年轉型以來,全年門診量達30萬人次,其中康復門診量占比為10%,未來的預期目標是占比50%。在人才培養上,康復醫師占總醫師的40%以上。此外,醫院的資源利用效率也進一步提升,病床使用率和出院率大幅提升。
從全國范圍來看,上海、廣州、天津等地也在加緊康復服務能力建設。上海出臺鼓勵政策,推動二級醫院進行轉型。截至2015年,上海6家二級醫院轉型為康復醫院,增加康復床位2400多張。
缺人是難題
康復專業人才缺口是康復醫療面臨的又一問題。
據統計數據,中國康復醫師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約0.4:10萬,發達國家為5:10萬。而以國際水平來衡量,中國康復治療師也存在幾十萬的缺口。而中國康復醫療教育起步較晚,目前開設康復治療學的本科院校不到100所,康復醫療人才培養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
為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北京市衛生計生委自2017年起開展康復治療師“轉崗培訓”工作。轉崗對象包括在北京醫療機構執業的臨床醫師以及經驗較為豐富的護士,并采取理論授課和臨床實踐結合的培訓方式。經過6個月的培訓,合格學員即可上崗從事康復治療工作。
專家稱,“轉崗培訓”有自身優勢,如轉崗人員有醫療基礎知識容易“上手”,培養周期短等。在康復人才短缺的環境下,“轉崗培訓”有望成為未來趨勢。而這些轉崗人員也將會成為一筆巨大的財富,在康復醫療行業實現價值。
編輯:趙彥
關鍵詞:康復醫療 普及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