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心路》:新時代引領大眾認識佛教文化的嘗試
法師引領體驗者進院門。
俞灝明體驗誦經。
最近,由禪風文化出品的明星紀實體驗節目《心路》在網絡上已播出4期,播放量突破8000萬,并獲得廣東省文化學會特別獎“年度最具文化價值原創節目”,受到各方關注。以佛教文化為支撐、以“尋找真我”的“修心”體驗為內容的《心路》,嘗試了新時代引領大眾認識佛教文化的新方式。
《心路》的嘗試是比較成功的。第一期節目把體驗地點選在黃梅五祖寺,體現了對中國佛教特質的把握。選擇禪宗道場,可以說選擇了極具中國文化特質的佛教代表。
著名主持人朱丹作為體驗觀察員,在節目中表現出對隊友、法師的親切和關懷,也展現出其對生活的豁達和圓融。從她的對聯、對話及獨白中,能感受到她對生活的深刻體會和對生命的積極感悟,其中不乏與佛教思想相應的地方。
演員俞灝明作為第一期節目的嘉賓,有他的因緣。佛教提倡“歷事練心”,俞灝明經歷過冰火兩重天的掙扎,也體會了絢爛至極歸于平淡的心路歷程。他對世間冷暖、贊譽損毀都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對美和生活也有自己的態度和堅持,尤其他在經歷了磨難后仍然表現出樂觀和堅強,非??少F。
整個節目突出了真實和沉靜,少了很多浮夸和故意的設計,多了不少真誠和思索的空間。體驗地點從山門、齋堂,到祖師殿、禪堂;體驗內容包括吃飯、掃地、砍柴、做飯、打坐等,展現了佛教精神的日常。在日常中展開心路歷程,更顯親切、真實。俞灝明的一句“原諒,但還不能做朋友”,滿懷慈悲但又飽含蒼涼;朱丹的“舍得”之道,既浸透著出世的神往又閃爍著處世的藝術,這些正是他們真實的心路。
經濟騰飛之后的中國,大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渴求空前高漲,廣大觀眾對蘊含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影視作品也有強烈的需求?!缎穆贰芬欢ǔ潭鹊貪M足了這種文化需要和精神渴求。對觀眾來說,看《心路》不僅是文化視野的開拓,更是一種心靈的安撫。那么,對于佛教如何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如何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等問題,《心路》帶來了哪些啟發呢?
首先,消極辟謠不如積極展現正面形象。“在互聯網時代,佛教不去主動積極地自我詮釋、自我宣傳,就很可能遭遇‘被詮釋’‘被定位’乃至‘被抹黑’的窘迫和危機。”消極辟謠,不如像《心路》這樣,創造機會向社會大眾展現積極、正面、陽光的新時代佛教新面貌。其次,應用新方式配合新時代。當前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有著兩千年歷史的中國佛教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心路》采用了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使千年佛教煥發出青春氣息,使佛教文化與當代人的娛樂方式有了結合。如果這樣的嘗試能夠不斷積累和持續,當代中國社會將會有更多的機會來認識佛教文化。再次,勇于走出圍墻融入現代社會。佛教應該改變態度,從“守株待兔”的被動變為常做“不請之友”的主動,積極走出寺院的重重圍墻,積極擁抱社會,發揚大乘佛教菩薩道思想。當然,走出圍墻有很多方式,可以是社會服務、慈善公益、文化交流等等,也可以是類似《心路》這樣的方式,以媒體網絡為載體,走出去,走進人們的視野。佛教應該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敢于弘揚和展現佛教的精神、理念。在大力弘揚和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今天,佛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社會發展、文化繁榮、核心價值觀樹立、倫理道德重塑的重要力量和資源。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可以說每個中國人骨子里都有佛教文化的血脈和精神。時至今日,佛教的慈悲、平等、圓融、清凈、覺悟等等一系列價值觀,仍然有著巨大價值。《心路》展現出了佛教中與人心靈息息相關的內容。
誠然,《心路》作為一種新嘗試還有待提升的空間。比如,節目的地點設置在寺院,可以說已經處處有佛教的影子,但觀眾更期待的是看到體驗者與佛教內在文化和精神的交涉,以及佛法與心靈的碰撞和啟迪。佛教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它的外在形式,更在于蘊含其中的獨特精神和文化。佛教的語默動靜都有著表法功能和教育意義,所謂“衣食住行,即非衣食住行,是名衣食住行”。
再者,節目的深度還可以再進一步。或許正如朱丹所說,“《心路》是幫助自我對話的節目”,那么,節目中佛教作為文化和精神的支撐,在這種“自我對話”中承擔了什么?這是個問題。讓節目嘉賓多一些與佛法的交涉,可能會對觀眾尋找自我和感悟生命提供更多啟發。
最后,傳統佛教底蘊深厚,也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但它會遇到傳統與當代的傾軋,神圣與世俗的隔閡。比如佛教的一些祖師“家法”、叢林“規矩”,與現代社會理念必有出入。這些在當代社會如何闡釋和揚棄,需要進一步思考。佛教的悠久傳統既是寶貴的資源,應該尊重和傳承,但其中一些部分也可能成為前行的包袱,需要重新審視和再度闡釋。在當代社會,佛教能否提供更多對現實生活有所助益的文化產品,這是時代課題,也是這個節目的突破口。
(謝志斌 本文圖片由禪風文化提供)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佛教 文化 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