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紙質閱讀不是“回暖”而是“重生”
根據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雖然增速比較緩慢,但2016年中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8%,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個百分點。有學者將之定義為“紙質書閱讀的回暖”。(12月7日 中國新聞網)
在數字閱讀高速發展的同時,紙質閱讀還呈現緩慢的上升趨勢,這對倡導回歸紙質閱讀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鼓舞。如果我們對比數字經濟的發展走勢,就不難發現紙質閱讀的回暖也并不是“回光返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紙質閱讀必然會迎來下一個黃金時代,而這個時代的來臨,離不開與數字閱讀的融合。
“融合”是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關鍵詞匯,伴隨著互聯網生活的深入發展,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更為劇烈。傳統電商擁抱“新零售”,O2O平臺整頓線下產品,線上教育與線下對接。可以看到,無論線上經濟如何發展,其最終都會回歸源頭,與線下融合。畢竟線下服務有著線上服務難以企及的體驗優勢,我們正處于一個“體驗至上”的時代。零售領域、餐飲領域、教育領域一樣,閱讀生活也一樣。
隨著數字閱讀的高速發展,紙質閱讀的體驗優勢也日漸凸顯出來,人們不再追逐碎片化的、淺入式的、快餐式的數字閱讀模式,高質量的閱讀體驗將成為現實所需。換而言之,紙質書閱讀的回暖靠的不是情懷,而是體驗質量。數字閱讀的屏幕再大、更新再快、圖片再多,都是在追逐紙質閱讀帶來的實在體驗感。到頭來看,與其成天握著手機,不如成天拿著書。
過去唱衰紙質閱讀的人說,數字閱讀有紙質閱讀沒有的便利感;而堅守紙質閱讀的人說,紙質閱讀有數字閱讀沒有的墨香味。也許在不少人眼中,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是兩個絕對對立的概念,呈此消彼長的態勢。可事實上,我不妨將其看作閱讀的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的兩種模式,兩者是可以融合和發展的。
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融合,不是讓手機更像書,也不是讓書更像手機,而是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優勢的互補,進而創造新的閱讀方式,升級閱讀體驗。可以看到,在經濟環境轉好,生活水平普遍提升的當下,不少城市出現了流動圖書館、自主圖書館、街頭圖書館,紙質閱讀不再是“只停留在家中”的奢侈享受,紙質閱讀也可以像數字閱讀那樣“信手拈來”,這就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礎。
假設一下,依托共享圖書的理念,我們不妨讓紙質閱讀走進地鐵、走入火車、走上飛機、走下輪船。依托數字閱讀平臺,廣泛采集用戶的閱讀數據,分析民眾閱讀傾向。使民眾在出行之前,就可以預定自己想讀的圖書,在上交通工具閱讀,下交通工具歸還。這種以數字閱讀為“索引”紙質閱讀為“正文”,也是一種融合模式。
新媒體的興起,促使不少傳統媒體走向融媒體的道路。其實,無論新媒體有多么火熱,傳統媒體在采編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曾有編輯對筆者說,投身媒體行當,首先應進入傳統媒體經過嚴格系統的采編鍛煉,然后再進入新媒體感受信息化時代帶來的優勢。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關系也一樣。經營紙質圖書的傳統媒體,無需為數字時代的來臨感到絕望,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屆時民眾的閱讀生活也將迎來新的春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閱讀 紙質 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