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歐洲之德國:調整的一年
新華社柏林12月7日電歐洲之德國:調整的一年
新華社記者任珂
2017年,歐洲多國舉行大選,包括作為歐洲“領頭羊”和“發動機”之一的德國。德國大選不僅是本國的一件大事,也是整個歐洲的重要政治事件。
與上半年荷蘭、法國兩國的選舉相比,德國大選一度被認為是最沒懸念、最不會出現意外的選舉。然而,選舉結果顯示,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以及聯合執政的社民黨得票率明顯下滑,德國選擇黨等多個小黨表現搶眼。選后出現的組閣僵局更是讓很多人直呼意外。
在當前的歐洲經濟圖景中,德國可謂是一抹亮色。但這次大選表明,在社會階層分化和利益沖突加劇導致歐洲民粹主義興起的大背景下,被譽為歐洲“穩定器”的德國也無法置身事外。
觀察家們認為,大選結果實質上是對德國前兩年奉行的難民和移民政策的回應。
難民潮涌入初期,多數德國人對接納難民表示歡迎。然而一系列恐襲事件和涉及難民的刑事案件發生后,很多人轉而質疑甚至批評政府的難民政策。他們擔心難民的文化與本土傳統宗教和文化產生沖突,更擔心難民的涌入會使德國變得不安全。分析人士指出,正是過于理想化的難民政策導致右翼民粹主義在德國蔓延。
難民涌入引發一系列問題后,德國政府今年逐漸收緊了難民政策,聯盟黨內部雖達成了每年接納不超過20萬難民的上限,但卻無法與綠黨和自民黨達成共識,直接導致組閣談判破裂。
今年的德國大選反映出選民對主流政治和建制派的不滿。底層選民認為自己的聲音得不到表達,或是難以通過選舉實現利益訴求。這也成為傳統大黨因“代表性”不足而支持率下滑的癥結所在。
高舉反歐元、反移民旗幟的德國選擇黨在9月24日的聯邦議會選舉中一舉成為聯邦議院第三大黨,也是二戰后首個進入聯邦議院帶有右翼民粹主義色彩的政黨。而執政的聯盟黨和社民黨得票率創下二戰后最低。
與國內政治氛圍相比,德國外交今年卻展現出另一番景象:積極倡導自由貿易和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堅定維護歐洲一體化,積極推進歐盟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推動建立共同的軍事與民事行動指揮總部等。
當前,經濟增長乏力、英國“脫歐”、民粹主義等為歐洲一體化進程投下陰影。在法國國力相對衰落之時,德國作為歐洲一體化的堅定支持者,儼然已成為歐盟的執牛耳者,其對地區一體化進程的推動作用更加凸顯。
智庫德國外交關系協會研究主管達尼埃拉·施瓦澤對新華社記者說,法國總統馬克龍已經提出改革歐盟的宏偉計劃,這讓團結歐盟、重塑“法德軸心”成為德國新政府的機會和責任,未來德國將與法國合作繼續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后,為美歐跨大西洋關系帶來不確定因素,德美關系也面臨考驗。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在評價今年德國外交特點時認為,在德美關系的價值基礎受到侵蝕的情況下,德國在推進全球化進程中需要并且也正在尋找新的合作伙伴。
當前,德國經濟增長強勁,失業率創兩德統一以來的新低,這將為解決諸多社會問題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持,不少學者對此抱有信心并認為,無論組閣談判結局如何,德國在2018年將會延續當前政策取向,繼續扮演歐洲的穩定力量。(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德國 歐洲 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