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根基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傳承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就是要接納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凝聚共同體成員的認同意識,增強民族認同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共同體的精神承載體,本身就是中華大地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相互融合的結晶,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華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共同記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關系都融聚在共同的文化記憶之中,不斷鞏固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講到:“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是對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生動實踐的經驗總結和提煉升華,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引新時代我國各民族團結奮斗、守望相助,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
梳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表述,“文化認同”“精神家園”“共同體意識”成為高頻詞匯。這些重要概念都屬于文化范疇和精神層面的要求,都強調了文化特別是優秀傳統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之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最新概括,它再次從國家層面強調了文化和民族的關系,為我們認識把握文化與民族關系問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人心相聚,根本的在于價值相通。沒有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從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發展歷程中不難看出,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發展、不斷認同的過程。11月8日,習近平主席陪同來訪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參觀故宮時特別強調:我們是龍的傳人,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從來沒有中斷過。“龍的傳人”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從文化層面強調了中華民族是一脈相承的一家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沒有中斷,始終在吸收中延續、在融合中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具體來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在三個層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著滋養、貢獻著力量。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條件。民族認同主要是一種文化認同,是個人對一個民族群體的文化特性的接納、承諾及其文化實踐。對于任何一種共同體而言,共同體文化的價值就在于凝聚共同體成員的認同意識。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是共同體保持自身活力的精神源泉,也是影響其他共同體成員接受認可共同體的重要手段。
從漫長的歷史進程來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過程就是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認同過程。考古學研究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在不同時期、多個地區起源和發展的,呈現“多元一體”格局。我國是多民族、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國家,每一個民族不論大小,歷史上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每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都屬于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并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享有。而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格局,決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多元性,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底色和基礎,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傳承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就是要接納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凝聚共同體成員的認同意識,增強民族認同感。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條件。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實質就是一種文化尋根和文化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二者之間存在內在的歷史認同、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培育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華文明的巨大包容性決定了它的多元性,來源于不同民族的文化經過交流、演變和融合,早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在音樂文化方面,琵琶、羌笛等樂器是從少數民族地區傳入的,但在今日中國,它們都是典型的傳統樂器。再如,在政治文化方面,行省制度本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在行政區劃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創新,而自元代以后,省制就一直沿襲下來,成為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經過明、清、民國的發展完善延續至今。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認同中華文化和認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正是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歷史過程和“大散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的現實生活,才使得“多元一體”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屬性。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共同體的精神承載體,本身就是中華大地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相互融合的結晶,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條件。“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納百川、博采眾長,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鞏固的黏合劑,是中華民族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重要根源。
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特色,這些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特色都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涓涓細流匯入中華文明這片遼闊海洋。歷史上,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發展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捍衛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華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共同記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關系都融聚在共同的文化記憶之中,不斷鞏固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外來文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晶,是傳統文化在當今中國的傳承與發展,共同匯聚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從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回首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展望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沒有理由不自豪。中華各民族只要把自己的命運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認同,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風險,我們都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人心相聚、精神相依,中華民族就能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宋瑞芳系內蒙古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文化 中華民族 共同體 傳統文化 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