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資訊收藏資訊
從老劇單中看話劇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上演的話劇有當時著名劇作家的作品,也有國外名作改編的作品,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人藝”)和“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簡稱“青藝”)這兩個劇院上演的劇目居多。其中一些劇單新穎別致、各有特色,讀后觀后讓人眼前一亮、難以忘懷,更能夠看出當時話劇在近現代史中的文化意義。
劇單
郭沫若的《蔡文姬》
早在上世紀40年代,郭沫若的作品《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名劇就已赫赫有名,被重慶“山城之花”的金山、曹禺、趙丹等文化名人多次演出。
《蔡文姬》是郭沫若編劇、戲劇大家焦菊隱導演的。表述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蔡邕之女蔡琰(字文姬)所經歷的一段難忘的歷史,1959年由“人藝”首演。
這部話劇的劇單取其黃褐色封面,展現了“人藝”的歷史民族化風格。復排的劇單上還印上了郭沫若當年編寫《蔡文姬》后的一篇序言,創作目的也見其中。
郭沫若把自己的作品和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寫的《包法利夫人》相比,說寫《蔡》劇“其中有不少是關于我的感情的東西,也有不少關于我的生活的東西”。他寫《蔡》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正名,通過舞臺形象化使歷史上的“白臉曹操”功過分明。
《蔡文姬》劇單表中,朱琳、刁光覃、董行佶、蘇民等演員之名赫然在目。主演朱琳飾蔡文姬,臺詞音韻璧合、行云流水,與她在曹禺《雷雨》中飾演的魯媽角色迥然不同。戲劇名家刁光覃,“文革”前是“人藝”大腕級主演,《蔡》劇中他飾灑脫豁達的曹操,臺詞的節奏高揚如誦詩。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位生活中深度近視的演員,臺上卻甩掉眼鏡,給觀眾呈現一個更加真實的“曹操”。名演員董行佶在劇中飾曹操的兒子曹丕,臺詞溫文爾雅,“建安文學”一代才子的形象成竹在胸。董行佶不但戲演得好,藝術個性鮮明,臺詞過硬,還是一位優秀的朗誦藝術家。難怪老一代“人藝”被眾人譽之為“多才多藝的學者型演員”藝術群體,是當之無愧的。
2004年,“人藝”復排的《蔡文姬》風格和臺詞基本上遵循了原創時期的老藝術家的特點。為了讓觀眾加深對劇情的了解,復排劇單上還曾加有歷史年表、知識注解和南宋畫家李唐繪的《文姬歸漢圖》,并引錄了后漢才女蔡文姬歸漢途中寫的樂府詩詞《胡笳十八拍》,詞、曲合一,體現了“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的情感境界……
“人藝”與老舍
1979年,素稱具有市井民情“京味”表演風格的“人藝”,又復演了老舍名劇《茶館》。
《茶館》是小說戲劇家老舍創作的絕品,在忠于老舍原作的基礎上,劇單設計上也很有特色,四頁為豎排版,封面封底均為古蘭色,猶如一部古籍善本教科書,從中敘述了清代、民國悲歡離合的風韻歷史,也像是給觀眾展現了一幅風俗畫作。
《茶館》劇單上印的演員角色有60多人,基本上保留了原導演焦菊隱、夏淳等一代大家排演時期的舞臺格局和原班演員陣容。當年記錄在劇單上的有于是之、李翔、林連昆、鄭榕、黃宗洛、周正、董行佶、藍天野、英若誠、胡宗溫、李婉芬等著名演員,宛若群星燦爛,構成了一部鮮活的歷史。于是之飾演的劇中主人公、茶館老板王利發的表演,展現了舊中國三個不同時期茶館歷史特色,揭示了人物的必然命運,意義深刻。
上世紀“人藝”演過的老舍先生創作的名劇《駱駝祥子》的劇單,全劇五幕四個不同的時間場景,勾勒展現了一出民國老北京勞動人民凄慘生活風俗的悲劇。這款劇單設計色調及用墨淡雅,封面的背景是高高的老北京城墻,寓意了過去的勞動人民生活的苦難深重?!叭怂嚒泵輪T李翔、李婉芬分別飾劇中主角“祥子”和“虎妞”。李翔的臺詞樸實憨厚,慢而不急;李婉芬的臺詞雖語出清凈,卻含著幾分“京味”的刁蠻。個性的人物和演技,逼真地塑造出了劇中的藝術典型。
“青藝”與國外名劇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簡稱“青藝”,現在又稱其為“中國話劇藝術中心”,過去是以展演外國風格名劇聞名的。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就曾在“青藝”上演。
當時的劇單上有莎士比亞人頭畫像,介紹他是十五世紀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劇單上還印有戲劇家曹禺的祝詞、名人的論語、對莎翁的介紹、臺詞摘錄、該劇導演張奇虹留給觀眾的話和演員職員表,可謂“方寸劇單小舞臺”。
“青藝”還排演過古印度詩人迦梨陀娑寫的詩劇《沙恭達羅》。迦梨陀娑出生于四世紀末五世紀初,作為杰出詩人,被印度人民所愛戴。印度人民每年逢舊歷三月初一即新歷六月十五日都紀念他。他寫的詩劇《沙恭達羅》譯為“被飛鳥撫育的人”。
《沙恭達羅》一劇由文藝評論家季羨林翻譯考論,藝術家吳雪導演,名演員林麗芳和曹燦分別飾演沙恭達羅和丑角摩達威耶,美術家張正宇、陸陽春指導設計,舞蹈家戴愛蓮指導編排,音樂家劉熾指導作曲。精彩的舞蹈和詩韻臺詞折服了眾多觀眾,文豪歌德也在詩《本事》中贊其之美曰:
春華瑰麗,亦揚其芬;
秋實盈衍,亦蘊其珍;
悠悠天偶,恢恢地輪;
彼美一人,沙恭達綸。
可見其魅力和影響的深遠。
劇單中的“寄語”
除此之外,由著名文學家夏衍編劇、被稱為五四以來優秀劇目之一的《上海屋檐下》,以及劇作家吳祖光的作品《風雪夜歸人》《闖江湖》等劇單也十分精美,尤其其中導演等主創的“寄語”,為觀眾理解作者創作的意圖和劇目表達的意義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上海屋檐下》劇是金山導演的,首演于1957年,1980年重演。金山在此劇開場話中表達了作者的創作目的:“不僅為著善良人的苦難而控訴殘酷的舊社會,同時還向這些受苦的人昭示了未來的錦繡前程……”
吳祖光的劇本有些是寫梨園名伶的心酸離合的,《風雪夜歸人》的劇單上便印有作者告誡人們去思考“人為什么活著?應該怎樣活著?”的主題。劇單上“導演的話”特別把作者的臺詞引在上面:“非懂明白了不可。不然的話,迷迷糊糊地過一輩子;那么人跟貓、跟狗、跟畜生,有什么兩樣呢?”
《闖江湖》導演為方沉,新鳳霞擔當藝術顧問,由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出。馬超、郝仲臣等劇院演員擔當主演。劇單上新鳳霞“寄語”中寫道,該劇是作者“把我過往的經歷和見聞,編寫成為表現舊社會評劇藝人生活的話劇本”。劇單的封面、封底設計采用了連環繪畫和劇照兩種表現形式串聯,傾訴了歷史的苦難心酸,也體現了創作者的寓意。
(作者系文博專業學者、副研究員,中國近代史料學會會員。)
編輯:楊嵐
關鍵詞:從老劇單中看話劇 老劇單中看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