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器官移植的新選擇
最近,備受爭議的“換頭術”有了新進展:據稱,意大利和中國的醫學家合作,將一具遺體的頭部與另一具遺體的脊椎、血管及神經接駁。意大利神經學家塞爾焦·卡納韋羅表示,這意味著距離人類活體頭部移植手術又近了一步。
頭顱移植可以說是器官移植中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最早成功的器官移植手術發生在1954年,而如今,對于一些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而言,移植可謂是治療的終極選擇。雖然近年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不斷提高,但器官供體短缺依舊是世界各國面臨的難題。為此,醫學家、材料學家、基因學家等各學科的研究者都在尋求除了人類自身以外的器官供體。目前,比較成熟的器官來源“藍圖”包括異種器官移植、3D生物打印器官、干細胞再生器官等,不一而足。
異種器官移植指的是將某一種動物身上培育出的器官移植到另一種動物體內。將在動物身上培育的器官覆蓋在人類干細胞環境中,發育的新器官可被人體接受,不產生過大的排異反應。然而,異種器官移植存在一個致命性問題:跨物種病毒感染。例如,上世紀90年代,醫學專家發現豬細胞、組織和器官攜帶有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對人體有潛在的健康風險。直接將豬的器官植入人體,可能會導致新型疾病的傳播,引發公共衛生事件。
好消息是,這一問題已被攻克。不久前,美國、中國和丹麥研究人員聯手合作,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令豬器官內的PERV病毒失活,繼而阻止其跨物種傳播,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豬器官等異種器官移植方法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醫學是許多人期許的3D打印能夠“落地生根”的重點領域之一。目前,利用含有活體細胞的“生物墨水”打印人體組織已不是什么難題,不少實驗室都掌握了心臟肌肉的3D打印。有專家認為,3D打印器官最復雜的部分一是毛細血管的打印,二是打印出的器官如何最大程度地模擬人體器官的功能,進行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
而利用干細胞修復人體器官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中國的醫學團隊從2014年開始,就成功將從患者體內抽取的干細胞進行處理,幫助患者修復受損的子宮內膜或脊髓。科學家表示,干細胞好比種子,可以生長出器官甚至整個人體。如果人類掌握了干細胞再生器官的辦法,就可將它移植到體內,克服許多頑疾。
至今,全球接受心、肝、腎等器官移植者已達60余萬例。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年大概有200萬人需要器官移植,然而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為1∶20至1∶30。以美國為例,目前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數高達12萬,然而每年成功進行的器官移植手術僅有3萬多例。據估計,在2016年,每天都有22名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的過程中死去。
人類在器官移植方面的探索和進步,將為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質的提高。隨著外科醫學、基因工程、免疫學等各方面科技的進步,器官供體的選擇必將越來越豐富。我們會發現,限制我們的只有自己的想象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器官 器官移植 選擇 打印 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