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總書記給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在阿里地區引強烈反響
黨的恩情照邊疆 讓我怎能不歌唱
——習近平總書記給卓嘎央宗姐妹重要回信精神在阿里地區引起強烈反響紀實
鴻雁萬里佳音來,藏西千山笑顏開。
當習近平總書記給隆子縣玉麥鄉卓嘎和央宗姐妹回信的消息傳到阿里地區后,還沉浸在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喜慶氛圍中的藏西各族干部群眾頓時沸騰了:大家反復誦讀總書記的回信內容,積極通過媒體收聽收看相關新聞報道,迅速召開各類傳達學習會議。
短短幾天時間里,總書記回信精神就在3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我可以用自己的生活證明,山的這邊就是比那邊好!”
“總書記的回信不僅寫給卓嘎央宗姐妹,也是寫給每一位邊疆群眾的,寫給誰都一樣,我們的心里一樣充滿感激!”
“我家祖祖輩輩在邊境線上生活,我也要生活一輩子!”
“沒有中國共產黨,哪有我們這個小山溝里的幸福生活!”
連日來,生活在阿里地區甲崗、典角、什布奇、楚松等邊境村的群眾紛紛發聲,用經年累月的親身經歷,用生動樸實的真摯話語,講述著自己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對中國共產黨的衷心擁護,講述著總書記回信精神在自己心頭涌動起的浪潮般的溫暖與感動……
日土縣日松鄉甲崗村扎西次仁:“山的這邊就是比那邊好!”
11月1日清晨,60歲的老黨員扎西次仁早早地起了床,穿戴整齊,別上黨徽,來到甲崗村會議室,等候十九大代表次仁巴珍與地區人民醫院義診隊的到來。
在聆聽了次仁巴珍代表宣講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衛生知識后,扎西次仁在義診隊量血壓、測心率,領了2盒感冒藥。從醫生口中得知自己身體還很健康后,老人很是開心。
“1972年,15歲的我就作為民兵參加邊境巡邏,一直干到45歲,身體早都鍛煉出來了?!痹鞔稳黍湴恋貙τ浾哒f,“那時我們巡邏的條件可比現在差遠了,沒有一分錢補助不說,還要自帶馬匹和食物,最遠的一趟需要兩天時間,不管刮風下雪,只要有任務就必須去。”
45歲以后,年歲漸大的扎西次仁不再參與邊境一線巡邏,轉為駐守哨卡,又接著干了10年,直到前幾年才徹底告別民兵生涯。平日里,他經常對包括兒子在內的年輕民兵講述自己的守邊故事,勉勵大家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繼續為祖國守好邊疆。
“我們不把甲崗守好,難道讓別人來守?”這是扎西次仁對年輕人最常說的一句話。
2015年,國家投資9019萬元,在甲崗村啟動了邊境小康村建設,實施92戶民房主體建設及村民廣場、村級幼兒園、標準化衛生室、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配套設施建設,目前已有49戶200余名群眾入住。
扎西次仁的新居是一座獨家獨院的兩層小樓,總造價36萬元,國家出了30萬元。如今,他的兒子開著一輛雙橋貨車跑運輸,一年收入有10萬元,自己每年也有1萬多元的政策性收入,家里還養了300多只羊,過著衣食無憂的退休生活。
“我現在60歲,入黨40年,作為一個老民兵,親眼目睹了甲崗的發展變化。”臨別時,扎西次仁樂呵呵地說,“我可以用自己的生活告訴所有人,山的這邊就是比那邊好!”
他依舊硬朗的身軀矗立在白墻紅檐的家門前,讓人不由浮想起當年邊境線上那個矯健的身姿。
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嘎瑪次仁:“一樣的關懷和溫暖!”
“典角村里有一大半是我親戚?!备卢敶稳蕦τ浾哒f道。
盡管腿腳有些不大靈便,但71歲的他依舊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言談中頗有幾分威嚴與自信——如果說每個村都有一個大戶人家的話,嘎瑪次仁就是典角村當仁不讓的“大當家”,因為沒有他們一家,就沒有今天的典角。
1984年,他和妻子以及另外4戶群眾響應政府開荒戍邊的號召,從100多公里外的噶爾縣加木村搬遷到典角,就此定居下來。然后沒過多久,就有3戶群眾忍受不了邊境一線的艱苦生活,返回了加木村,只剩下他和妹妹索南拉姆兩家人繼續堅持。
“因為那時我妻子和妹夫都是共產黨員,必須盡到黨員的責任、帶好這個頭,而且我是聽毛主席的話長大的,他教導我們要自力更生。”嘎瑪次仁回憶說,“所以我們選擇留下,只要能生存下來,這片土地就是屬于中國的。”
此后數年的時光中,嘎瑪次仁與妹妹兩家唇齒相依,在滿目礫石的土地上開荒,在終年不休的大風中搭房,終于頑強地在荒無人煙的典角扎下了中國老百姓的根。直到1990年,又有9戶人家搬遷過來,典角才有村莊的模樣。
后來,嘎瑪次仁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0年—1996年期間,他擔任了典角村支書。至于邊境放牧巡邏,對他來說更是家常便飯,一年至少要去10余次。他還給家里定下規矩,除了2個外出讀書的女兒外,其余5個若結婚必須招上門女婿,唯一的兒子自然也是在當地成家,6個子女又為典角增加了6戶家庭。
現在,嘎瑪次仁和典角二組的27戶群眾全部居住在2012年建成的邊境小康村新居里,與68歲的妻子旺姆安享晚年。
10月18日那天早上,他邁著蹣跚的腳步,顫顫巍巍地走進村委會,與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一起全程聆聽了總書記所作的報告。老人說,之所以主動去村委會,是擔心一個人在家聽不懂,需要有人在旁邊翻譯和解釋。
“總書記的回信就跟寫給自己似的,感到一樣的關懷,一樣的溫暖!”嘎瑪次仁邊說邊揮手。
這只守邊30多年的粗糙大手上,滿是厚厚的繭。
札達縣底雅鄉什布奇村群宗卓瑪:“繼續為祖國守邊放哨!”
在阿里邊境一線的群眾心中,“愛國”這個詞,是不用教也不用說的,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與職責,只需用行動來證明。
1984年,在札達縣底雅鄉愛民橋剪彩儀式上,22歲的群宗卓瑪代表當地群眾向南疆軍區副司令員羅泉源敬獻哈達和炒青稞,那張發黃的老照片里的她,風華正茂;2011年,49歲的群宗卓瑪在邊境一線工作時,為了保護國家機密挺身而出,孤身一人與外軍士兵對峙的她,大義凜然。
底雅鄉是阿里地區海拔最低點,僅有2900米,氣候干燥,盛產蘋果、杏子、核桃等果品。盡管自然條件較為優越,但這里的群眾同樣承擔著守邊衛國的重任,而群宗卓瑪就是其中涌現出來的一位“巾幗英雄”。
2011年8月的一天,群宗卓瑪與兩名鄉干部在邊境一線(我國境內)開展基本草場劃定工作時,遭到一名持槍外軍士兵的無禮阻撓和糾纏,甚至要求檢查她們的背包,而背包中有草場劃定的GPS、地圖等工具和機密資料。于是,群宗卓瑪不顧個人安危,一把奪過已被外軍士兵抓在手中的背包,快速遞給鄉干部,讓他們趕緊離開,獨自面對憤怒的外軍士兵和舉起的槍口。
“這是中國的土地,這是我爺爺放牧的地方,我是一個中國公民,我身后就有解放軍,你無權對我們這么做,請你趕緊離開!”略懂一點外語的群宗卓瑪挺著胸膛,毫無懼色、義正詞嚴地對外軍士兵說道。最終,深知理虧的對方收起槍,悻悻離去。
由于在此次事件中表現突出,群宗卓瑪被光榮地授予2014年“全國國防教育年度人物提名獎”。
“我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底雅,我也會在這里過上一輩子,繼續為祖國守邊放哨。”群宗卓瑪如是說道。
盡管已是初冬,但群宗卓瑪家里的鮮花依然盛開著,接過她端上的自釀杏子酒,三口一杯下去,香甜而清冽。
札達縣楚魯松杰鄉楚松村赤列朗杰:“日子過好,讓總書記放心!”
“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一點,帶領大家富起來,不給黨和政府添麻煩,讓總書記放心,也是為祖國守好了邊?!背嗔欣式軐τ浾哒f道。長期經商的他,不僅腦子靈活,觀點也頗為新穎。
赤列朗杰是土生土長的楚松村人。這些年,他在阿里各地從事羊絨、家具和木碗生意,年收入達到十幾萬元。前幾天,得知村里要傳達學習總書記給卓嘎央宗姐妹重要回信精神,正在縣城忙活的他,二話不說就趕了300公里的路,返回楚松參加學習會。
“總書記的信不僅是寫給卓嘎央宗姐妹的,也是寫給所有邊疆群眾的,所以我一定要回來學習,聽聽總書記對我們說了什么?”談到趕回來的原因時,赤列朗杰如是說道。
作為2012年才設立的阿里地區最“年輕”的鄉,近年來,楚魯松杰得到極大的發展和建設,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先后啟動了人工種草和投資1000萬元的牦牛養殖場等產業項目,為群眾致富增收注入了活力。在邊境小康村建設中,全鄉25套新居已經完工23套,并實現了入住。
赤列朗杰清楚地知道,沒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沒有阿里快速發展的大環境,自己就算想做生意也找不到門路,富裕不起來。這次回來他還有個想法,打算帶幾個貧困戶跟他出去跑一跑,爭取讓更多的鄉親過上好日子。
“每次從山上回來,看到村里又新蓋了房子,新建了工程,我很是高興?!背嗔欣式苡芍缘卣f,“不管我走到哪里,生意做得再好,我始終是楚松村人,守邊衛國是我該做的事情,走得再遠,還是要回家。”
(溫凱)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總書記 回信 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