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秋濃,舉國振奮。
隨著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走過96年不平凡道路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踏上了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征程。
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姜貴東 攝
回望昨日,在國際國內發展的關鍵時刻,全世界矚目的中共十九大,對一個擁有13億人民的大國所要走的道路,做出了判斷指明了方向,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重大戰略部署。
連日來,華夏大地始終激蕩著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的熱潮。10月30日至11月1日,全國政協第十二屆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京召開,兩百多位全國政協常委和部分列席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共話十九大精神的學習體會,同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政
協智慧”。
牢牢把握全局中的“變”與“不變”
在十九大報告中,有一個重大政治論斷讓常委們記憶猶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一論斷揭示了中國當前發展背景中的新變化,也更加明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歷史方位和社會特點。在此次常委會議上,常委委員們認為這對做好人民政協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這是一項關系全局的戰略考量,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反映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蘭云升常委表示,這些新的要求提出了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作為始終聚焦黨和國家中心任務獻計出力的人民政協而言,更要牢牢抓住這些變化,為黨和國家提供更符合發展變化的決策參考。
“變”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事情。而“萬變”,又不離其宗。如何客觀看待我國發展背景的“變”與“不變”?十九大報告同樣作出了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后“三個沒有變”的戰略判斷。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變的是社會主要矛盾,不變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是最大國情。踏上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仍要牢牢把握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
“只有牢牢把握這些全局中的變化與不變,人民政協方能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圍繞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履職盡責,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正向的力量支持。”張震宇常委說,從這個角度,新的歷史階段為人民政協開辟了有所作為的新空間,在全黨全國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浪潮中,人民政協理應牢記使命擔當,成為推動發展的一份子。
不忘初心,同心同向砥礪前行
不畏浮云遮望眼,十九大已經為中國的發展撥開了云霧。長風破浪會有時,新征程仍要以發展與改革為解決之道。
著眼于主要矛盾變化,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在蘭云升看來,仍要沿用一句老話———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構、動力,深化各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好‘五大任務’落實,保持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作為經濟界人士,針對發展方式轉變不完全、供給需求結構不匹配和區域經濟結構不協調等發展中現存的問題,蘭云升建議道。
同樣是經濟界人士,民營企業家南存輝常委特別留意到,報告再一次強調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并提出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這些論述讓像南存輝這樣的廣大民營企業家感受到更多的期待和獲得感。“我們要堅定理想信念,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向同行,勇于承擔新時代的歷史使命。企業發展要聚焦實業、持續創新,爭做振興實體經濟的生力軍,打造經濟新的增長極。”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無論時代怎樣變化,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始終如一。十九大報告中,這兩句對初心的論述,讓賴明常委感慨頗多,一直念念不忘。“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賴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應更加自覺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和行動,以更大決心打破固有利益藩籬,以深化改革消除不公,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廣大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來自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阿什老軌常委,總是“自詡”自己是一個從民族貧困地區走出來的全國政協常委。他對中國共產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的見證,不僅在報告里,還在生活中。
“如果說不平衡不充分,當前亟待脫貧的四千多萬貧困人口應該是最需要幫助的部分。因此十八大以來以及從十九大的報告中,可以看到黨和國家對脫貧攻堅的力度前所未有。”從五年減貧6千多萬、年均減貧1300多萬人,到“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阿什老軌坦言,這種蹄疾步穩、精準扎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工作作風切合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心,是對我們黨根本宗旨一以貫之的重申,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期盼能給廣大貧困地區帶來更多的實惠和更穩定持續的發展。
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從人民政協的優勢上來講,曹衛星常委認為,委員們只有很好地將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才能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在短板弱項等方面,加大咨政建言的力度。
真抓實干,牢記使命擔當
回憶十八大以來5年間的發展變化,朱永新常委想起五年前,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大結束后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講的一段鏗鏘有力又情深意長的話:“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中共十九大召開之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了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主要目標,特別注重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反映了中共中央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面對人民生活中“老大難”問題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決心。
“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還有美麗。在此次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加入的“美麗”二字,始終讓劉德旺委員激動不已。
“綠色、生態是‘美麗’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要求。”劉德旺說,中國夢也是綠色夢,全面小康也是綠色小康。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因此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人民提供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是破解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現實需要。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是張桃林常委的觀點。
十九大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為“三農”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如何抓住這個契機,張桃林提出,“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綠色發展為導向,要進一步強化政策、科技、體制、人才、設施裝備和資源環境支撐,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從而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無論什么樣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十九大在未來的五年里為解決之道埋下了伏筆,人民政協自有其使命擔當,當我們每個人生活幸福,國家繁榮昌盛之日,應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