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重罰"辣眼"廣告,樹立文明風尚
如果你是炸雞愛好者,估計吃過“叫了個雞”。這個名字奇怪的炸雞店,在南京有不少家,吸引了很多消費者。不過,近日這家店被曝出因為宣傳用語違背社會良好風尚,被罰款50萬元。11月1日,記者探訪南京的加盟店,發現仍有“叫了個雞”“真踏馬好翅”等宣傳語。(11月2日現代快報)
據了解,“叫了個雞”是一個在上海創立的炸雞餐飲品牌,由上海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運營,這幾年發展迅猛,在全國不少地方都開了加盟店。與此同時,關于其"辣眼"廣告,也一直爭議不斷,相關部門也不斷對其進行警告處罰。例如2016年,成都市錦江區就拆除了該店招牌,并勸導經營者改換菜品的不雅名稱。但“叫了個雞”似乎并無實質性的改變,依然故我。
我國《廣告法》中第三條明文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第七條:廣告內容應當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并且“廣告不得有妨礙社會公共秩序和違背社會良好風尚、含有淫穢、迷信、恐怖、暴力、丑惡的內容“之情形。然而,該公司自2016年7月起至案發,為了吸引消費者和合作伙伴,不顧監管部門的再三警示及公眾的異議,執意發布不良廣告,對于這種屢教不改的行為,上海市工商局檢查總隊對其進行行政處罰,要求該公司停止發布廣告、罰款50萬元整,稱得上是依法依規,罰之有據。
有人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詼諧廣告,管理部門小題大做,或者說“想多了”,其實不然。確實,廣告是有語境的,如果僅出現“叫了個雞”,則不宜擴大解釋,但該公司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叫了個雞”及合作門店,對外發布自主創意的包含“叫了個雞、沒有性生活的雞、和她有一腿、真踏馬好翅”等系列廣告,顯然是故意大量使用這種隱晦、給人不良暗示的廣告語,無非是想依托“性聯想”放大,然后希望形成所謂的‘病毒式傳播’,以惡俗套路推廣品牌和產品,"辣眼"的招牌和菜名,無疑是對相關法規的漠視,對廣告規范用語的嘲諷,更是對公序良俗的戲弄。當事人的違法行為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違背社會良好風尚,理當受罰。
叫春、叫雞、叫鴨……現實生活中,還有不少類似“叫了個雞”的用諧音、諧意、漫畫等方式打擦邊球的宣傳。"辣眼"廣告絡繹不絕,不怕不“雷”,只有更“雷”,文字越曖昧,就越具備話題性、爭議性,就越能吸引眼球。而重罰"辣眼"廣告,遏制不良風氣,樹立文明風尚,讓那些熱衷于黃、邪、惡俗文化的商家有所震懾與收斂,不能再“想叫什么就叫什么”。
“叫了個雞”被罰事件,應當引起了社會對不良文化廣告的關注,而這樣的連鎖店能夠成為網紅店,其中"辣眼"廣告究竟起到何種作用,背后的成因及文化“土壤”更值得人們去探究與糾正。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廣告 辣眼 風尚